荷兰为什么有“低地国”之称?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荷兰,这个被誉为“低地国”的欧洲国家,其国土特征与名称由来密不可分。荷兰的正式国名为“尼德兰”(Nederland),字面意义即为“低洼之地”。这一名称不仅反映了荷兰独特的地理特征,更彰显了荷兰人民与自然抗争、改造环境的非凡智慧。

荷兰的地理特征可谓独一无二。据统计,荷兰全国约1/3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1/4的土地甚至低于海平面。首都阿姆斯特丹以西的哈勒姆附近,有些地方平均低于海平面4米,比最高的高潮面还要低8米。这种低洼的地形使得荷兰极易遭受海水侵袭,但荷兰人民并未因此束手无策。

面对严峻的地理挑战,荷兰人民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自13世纪起,他们就开始与大海争夺土地。通过不断筑堤围海,荷兰人成功地从北海中“造”出了7100多平方千米的“处女地”。据统计,荷兰全国约1/4的土地是近800年来通过填海造田获得的。这一成就如此伟大,以至于宇航员在月球上回望地球时,能看到的地面人工建筑物除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外,就是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

荷兰最著名的围海造田工程当属须德海改造项目。1920年至1932年间,荷兰人在北海与须德海之间人工修筑了长达30千米的巴里尔拦海大坝,成功将3500平方千米的海域改造为陆地。这一工程规模之宏大,堪称史无前例。荷兰人甚至自豪地说:“上帝造世界,荷兰人造荷兰。”

荷兰的低洼地形不仅塑造了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还深刻影响了其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为了抵御海水侵袭,荷兰人发明了风车用于排水。风车不仅成为荷兰的标志性景观,更体现了荷兰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此外,荷兰的运河系统也是其地理特征的产物,这些运河不仅用于排水,还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和贸易通道,促进了荷兰的经济发展。

荷兰的低洼地形还塑造了其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荷兰人很早就意识到必须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这促进了荷兰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活动。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其贸易网络遍布全球,这种开放的视野至今仍是荷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荷兰的“低地国”之称,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荷兰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荷兰人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改造环境,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这种精神,正是荷兰能够成为现代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