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司马师废曹芳,原本想立曹操第八子曹据为帝,却因郭太后反对而改立曹髦,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曹魏政权的走向,也深刻影响了司马氏的权力布局。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联合公卿中朝大臣上奏郭太后,以曹芳不称职为由废其帝位。这一举动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源于曹芳身边势力试图挑战司马氏的权力。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虽然计划很快败露,但这一事件让司马师对曹芳产生了猜疑。
在废曹芳的过程中,司马师原本倾向于立曹操第八子曹据为新帝。然而,郭太后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三国志》记载:“郭太后有她自己的小算盘,她觉得,如果立曹据为帝,有两点不妥。第一,立了曹据为帝,那么,魏明帝曹叡就无人奉祀了,因为曹叡儿子都死了,只有养子曹芳,曹芳被废,曹叡等于没后人了。第二,曹据是曹叡的叔叔,如果立了曹据为帝,她自己这个太后,就变成新皇帝的侄媳妇了,这样,身份尴尬。”
郭太后的反对得到了众多大臣的支持,最终司马师不得不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是曹叡的弟弟、东海王曹霖之子,这样在辈分上也说得过去,郭太后依然可以当太后。
曹髦被立为帝后,表现出了与曹芳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不甘心做傀儡皇帝,试图夺回权力。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召集身边大臣,想要反击司马昭。然而,由于王沈、王业等人的背叛,计划提前泄露。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等人杀害了曹髦。
曹髦之死标志着曹魏皇帝恢复大权的努力彻底失败,司马氏进一步掌控了曹魏政权。然而,司马昭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改立曹奂为帝。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考量:首先,弑君在古代被视为大逆不道,司马昭需要时间来化解舆论压力;其次,他想学习曹丕,走禅让的途径来成为皇帝;最后,他需要通过对外用兵来立功立业,增强自己的合法性。
司马昭随后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成功消灭蜀汉,大大增强了司马氏的威望。然而,就在他准备称帝之际,却于公元265年病逝。他的儿子司马炎随即迫使曹奂禅让,建立了西晋王朝。
从司马师废曹芳到司马昭弑曹髦,再到司马炎代魏建晋,这一系列事件展现了三国末期曹魏政权的更迭和司马氏权力的扩张。曹髦的悲剧命运,折射出那个时代君臣关系的脆弱和权力斗争的残酷。而司马氏从权臣到篡位者的转变,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