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怎样理解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文艺随笔)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理论,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诗歌创作中“我”与“物”的关系,也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思想。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情感色彩投射到所观之物上,使物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王国维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是“有我之境”的体现。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的情感与所观之景融为一体,难以分割。

相比之下,“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以客观的态度观物,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王国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无我之境”的典范。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仿佛消失不见,只剩下纯粹的自然景象。

以王维的诗歌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我之境”的特点。在《栾家濑》中,王维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诗人并没有直接出现,而是静默地关照着自然,平静地描写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这种“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作自然,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的手法,正是“无我之境”的典型体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王维的诗歌中没有“我”的存在。正如叶嘉莹所言:“无我之境中,没有自己的情感意志,物我一体,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王维的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那种淡泊宁静、沉浸于山色的诗人形象却跃然纸上。

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歌则多为“有我之境”的典范。在《独坐敬亭山》中,李白写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人与敬亭山构成了完整的意境,彼此知心,同病相怜。这种“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色彩”的手法,正是“有我之境”的典型体现。

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各有其美,不应简单地分出优劣。他指出:“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诗人应既能抒发自我情感,又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总的来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理论不仅揭示了诗歌创作中“我”与“物”的关系,也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思想。它们各有特色,不应简单地分出优劣。在欣赏古典诗词时,我们既要品味“有我之境”中的深情厚意,也要领略“无我之境”中的超然物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