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妻四妾:三妻是指哪三妻,四妾又指的哪四妾?

发布时间:2024-09-19

古代社会采用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而不是我们如今的一夫一妻制。
这意味着妻子只能有一位,其余的是妾。
那么,“三妻”又是怎么来的呢?

1、最有趣的说法来自春秋时期

齐国的君主在选择皇后的问题上遇到了难题 ,因为他心中有三位候选人。
这个齐王似乎患有选择恐惧症,一直犹豫不决。
后来,他索性决定让这三人都成为皇后,但事情未成他便去世了,因此史官未能解释其意,称之为“三妻”。
由此出现了“三妻”一说。

2、最悲情的说法来自汉朝

汉武帝刘彻曾立过三位皇后
第一位是陈皇后陈阿娇,她在汉武帝即位上有重大贡献,但因恃宠而骄,性情善妒,最终因行巫蛊之术被废黜。
第二位是卫子夫,她当了38年的皇后,最终因政治斗争而自杀。
第三位是李夫人,她是汉武帝的宠妃,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追封的皇后。
因此,汉武帝有过三任正式妻子,便有了“三妻”一说。

3、最普遍的说法指正妻、偏妻和下妻

影视剧中常听到“我一定会八抬大轿娶你过门”,这种明媒正娶的媳妇在古代被称为正妻。
如果是王爷的妻子,那便是嫡福晋,也叫结发妻子。
古代男子娶妻讲究门当户对,婚前需要通过婚书写明双方的家庭门第、嫡庶、年龄等信息,犹如查户口。
此外, 正妻地位与丈夫平等,除非犯七出才能被休

偏妻和下妻也被称为平妻,她们虽然称为妻,但只是徒有其名。《大明律·户律·婚姻门》规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后娶之妻)离异(归宗)。”即只能有一位正妻,如果另娶则需离异。
因而,社会上没有平妻的实际地位,平妻只能在外生活,不回祖宅,不入宗族,抑或是妾,子女也只能记为妾生子。
偏妻和下妻通常是正妻的陪嫁丫环,以便给男主人和正妻作伴,并成为传宗接代的途径。

四妾指的是哪四妾?

战国时期,诸侯没有纳妾的资格,但出现了一种媵妾婚,即娶一个正妻可以伴随一群陪嫁,这些陪嫁是妻子的同族姐妹。《芈月传》中,芈月便是作为姐姐的陪嫁来到秦国。
汉朝时,官员能纳妾,达官显贵可以拥有八房妾,普通官员则只能有三个妾室,并且纳妾不能像娶妻那样八抬大轿,需从后门进,以示地位差异。
有说法认为四妾是指良妾、贵妾、贱妾、平妾 ,区分不同身份,但并不限于四房妾室。
明清时期,此制度达至极致,但仅限于官员和富商。

清朝时有一种情况允许男人娶两房或三房妻子,被称为“谦祧”,白话说便是“一子顶两门”。
即兄弟中只有一个男性后代,为了传承香火,便享有这一特权。
辜鸿铭曾说:“男人像茶壶,女人像茶杯,茶壶只能有一个,茶杯则多个”,这是对纳妾的诡辩。
然而,如今是一夫一妻制,体现了对感情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