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黄河下游800多公里的“地上河”曾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向下游输送高达16亿吨的泥沙,造就了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6米的悬河奇观。然而,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黄河下游河道已累计下降3.1米,有望告别“地上河”历史。
黄河“地上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西汉末年的公元前6年前后,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民居,形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此后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改道26次,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已淤积了近100亿吨泥沙,成为巨大的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水利工作者积极探索治理之道。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为黄河治理带来了转机。200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次实施调水调沙试验,开创了利用水库调控水沙的新模式。此后2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累计输沙32.5亿吨,河道平均下降3.1米,最大降幅达5.5米。
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黄河水利委员会都会利用小浪底水库进行集中调水调沙。通过控制水库泄流,形成人造洪峰,将淤积在下游河道的泥沙冲入大海。202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了第21次调水调沙,历时20天,共排出泥沙2.68亿吨,再次刷新纪录。
调水调沙工程不仅降低了河床,还带来了多重效益。它改善了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河道的输水能力,为沿岸工农业用水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大大降低了洪水风险,为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黄河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格局变化、上游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中游水土保持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应对。同时,如何在治理过程中平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也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展望未来,黄河治理将朝着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黄河治理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将为黄河治理注入新的动力。
告别“地上河”,只是黄河治理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条更加健康、安全、生态的黄河,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