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凤透露:主席最后一年很孤独,多次偷偷哭泣,经常提及一个字

发布时间:2024-09-18

毛泽东晚年因病魔缠身,生活上多有不便,幸得生活秘书的悉心照料,才使得他的日常起居得以维持。

在毛主席的几位生活秘书中,他最为信任的便是张玉凤。

张玉凤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6年,目睹了这位伟人的孤独与无奈。

张玉凤性格火爆,因此毛泽东还给她取了“张飞”这个外号。

在伟人眼中,张玉凤是一个工作负责、认真的好同志。

正因为她脾气急躁,有时也会对毛主席发小脾气,但毛泽东向来对她宽容,这也成为张玉凤独特的“特权”。

1970年,24岁的张玉凤受组织派遣到毛泽东身边工作,而那时毛泽东已年近七旬。

此前,张玉凤曾在毛泽东的专列上工作,对他并不陌生。

她回忆起晚年的毛泽东,由于身体逐渐衰老,又受疾病困扰,行动极为不便。

特别是陈毅等老战友相继去世后,毛泽东受到了沉重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他的眼睛也因白内障病症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对于酷爱读书的毛泽东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毛泽东的机要兼生活秘书张玉凤,负责帮他的阅读和文献工作。

这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最终在张玉凤的劝说下,毛泽东同意接受白内障手术。

术后,他重新开始夜以继日地读书和批阅文件。

在张玉凤眼里,毛泽东更像是她的父亲,而不是一位伟人。

在与毛泽东相处的日子里,尽管他大多时候都笑脸迎人,但内心的孤独却无法掩盖。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毛泽东显得苍老许多。

由于腿部问题,他未能出席周总理的葬礼,但张玉凤能感受到毛泽东内心的痛苦和愈加深重的孤独感。

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多次偷偷躲在角落里哭泣。

张玉凤意识到,这位看似强大的领袖,其实也有孤独无助的时候。

拿到周总理的悼词时,毛泽东放声大哭,张玉凤只能默默陪在他身边。

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年,张玉凤不止一次看到他“偷哭”。

据她透露,朱老总去世后,有一天,毛泽东突然让她给他读《枯树赋》。

张玉凤读得特别慢,毛泽东微闭着眼睛,似在回顾自己的一生。

当张玉凤读第二遍时,她发现毛泽东眼眶湿润了。

这位高大的伟人,此刻意识到自己如同那棵“枯树”,也已进入风烛残年。

毛泽东一生都甚爱《枯树赋》,第一次因其落泪是长子牺牲之时,而第二次则因内心无比孤独。

毛泽东晚年因身体原因,基本不见外宾,喜欢一个人静静独处。

对于年逾八旬的他,内心的孤独和凄凉难以诉说。

他为了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晚年时并未享受到天伦之乐,这样的孤独感可想而知。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毛泽东变得沉默寡言,不愿见人,常提及“死”字,并多次告知身边工作人员:“我死了后,你们别忘了来看我。”

张玉凤听到这些话后,掩面痛哭。

毛泽东却淡然回应:“人哪有不死的道理吗?”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张玉凤被调至其他部门工作,但她始终未忘记毛主席的叮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