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宫那么多女的,每换一个皇帝就要换一次后宫吗?

发布时间:2024-09-19

01

嫔妃必须全部更换 ,先皇的嫔妃需要为新皇帝的嫔妃腾出位置这是事实,但 宫女一般不会被更换

对于先皇的后宫宫女和嫔妃来说,皇宫就是他们的家。
宫女可能还可以返回自己父母家,或者出宫嫁人,但嫔妃毕竟是嫁给皇家,不可能被逐出皇宫,更不可能让他们流落街头——这对皇室是件丢脸的事。

有些皇帝在登基之前就已经结婚,有了太子妃或王妃,并且身边也可能有侧妃;有的皇帝则是在登基后才开始婚礼,之前没有太子妃或侧妃。
但无论如何,身边总有一群贴身丫鬟。
这些丫鬟在新皇帝登基后也跟着飞黄腾达,很快可能成为宫中的掌权女官。
大部分宫女依然各尽其责,不会被撤换;少部分因宠爱消失或新宠爱出现可能会被调整岗位。
不受宠的或被调去皇家陵寝为先皇守墓,或被派到皇家园林等冷衙门办理冷闲职务。
某些时代,会允许较年长的宫女出宫回家,再招入一批年轻的,但这与皇位更迭没有必然联系。

02

至于先皇的嫔妃,处置方式各有不同。
太后自然是无可置疑的 ,先皇的皇后、新皇上的生母,这些人都会被当作长辈供奉。
明清时期原则上皇后住在坤宁宫,皇位更迭时,先皇的皇后变为皇太后,习惯上需要搬到慈宁宫或寿宁宫等地方,把坤宁宫让给新皇后。
高级嫔妃,如贵妃等,一般也会在宫中奉养,尽管不如太后尊贵,但该有的尊崇不会少。
比如康熙的贵妃佟佳氏,雍正时期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期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去世后还上谥号悫惠皇贵妃,可以说奉养得非常到位。
先皇的嫔妃地位再高,也要为新皇帝的嫔妃腾地方。
明清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为先皇妃嫔修建的宫殿群,包括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继任皇帝一般会加封号将先皇妃嫔安置在这些地方。

慈宁宫是太后的宫苑,明朝万历时的慈圣李太后,清朝孝庄太后,乾隆生母都曾在此居住过。
寿康宫,清朝孝圣宪皇后、嘉庆朝颖贵太妃、道光朝孝和睿太后、同治光绪朝丽皇贵太妃等都在此颐养天年。
由此可见, 新皇即位后先皇的皇后、贵妃等高级嫔妃都仍然住在紫禁城中 ,并没有离开。

03

有子嗣的嫔妃,尤其是有儿子被封王的,可以到儿子的王府中安享晚年
比如乾隆的亲弟弟和亲王弘昼就把雍正帝的妃子耿氏接到王府奉养。
如果不离开,新皇看在亲王面子上也会对这样的嫔妃更加优待。
康熙的一位密嫔王氏,虽是汉人,位分不高,但因生了皇十六子胤禄,雍正即位后对她表示尊崇。
乾隆继位后也尊她为皇祖顺懿太妃。
她的儿子庄亲王胤禄和勤太妃陈氏的儿子果亲王允礼多次请求迎母出宫,但都被乾隆拒绝,认为她们应留在宫中尽孙子之孝。
并非所有嫔妃都这样幸运,康熙有一位宜妃郭络罗氏,因政治原因在雍正即位后遭到打压,过得相当郁闷。
有些嫔妃有女儿,特别是没有被和亲出去的女儿,或许可以到公主府上生活,像同治皇帝的瑜妃在被驱逐出故宫后就住在荣寿公主府上。
但大多情况下,皇家不会让驸马奉养丈母娘。

04

无子嗣的皇太妃,会继续住在宫中或别院中 ,仍然侍奉太后以养老。
低等级的先皇嫔妃,如贵人、答应、官女子,待遇就差得多了。
明清皇宫规矩,妃才能有独立宫殿,嫔与妃同住,贵人、答应、官女子只能与宫女挤在一起。
先皇去世后,这些低等级嫔妃无法获封“太妃”称号,新皇帝的孝心不会波及她们,只能和先皇的其他妃嫔一起居住,继续侍奉嫔妃的生活。
她们中一些可能被派到热河行宫,或在先皇陵墓守陵。
明清时期她们住的宫殿本身就建有佛堂,一般不再让她们单独出家。
原则上她们与新皇帝不再见面,除非年纪很大无需避嫌。
如果国家昌盛,皇家对先皇嫔妃照顾较好,例如康熙的妃嫔,有不少活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时有记载的病故老太妃就有十二人。
反之,如果国难频发,皇室可能顾不上她们,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跑,丢下了同治皇帝的遗妾们自生自灭。
光绪年间,某些低等嫔妃生活拮据,甚至需要靠自己做鞋垫来卖钱补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