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华夏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周边国家也深受其影响。
比如唐朝时期,日本节度使访华后带回茶道,甚至日本的一些文字都源自汉字。
除了日本,越南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有祭祀大将的武庙,越南也设立了自己的武庙,共供奉了18位名将,其中12位是中国人,这背后的原因十分耐人寻味。
秦朝合并百越,两国历史渊源
越南武庙供奉的6位本土名将是阮文张、阮有进、阮有镒、陈国峻、尊室会、祀黎魁
,这些名字在中国并不为人熟知。
但另一边,提到中国的12位武将,每一位都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这12位分别是姜太公、管仲、孙武、诸葛亮、韩信、张良、李靖、岳飞、司马穰苴、李晟、徐达、郭子仪
,除了司马穰苴和李晟,其他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
其实,司马穰苴和李晟在历史上也极富盛名。
司马穰苴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司马,曾一人率齐军击退燕国和晋国的围攻
;
李晟是唐朝名将,征战吐蕃,为大唐开疆拓土
。
所以,这12位武将都对各自时代甚至整个华夏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是,越南武庙为何供奉着这12位中国武将?这一问题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现在的越南是与我国西南边境接壤的独立国家,但曾经它也是华夏王朝的一部分。
公元前214年,越南被称为百越,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目光转向西南的百越。
面对强大的秦军,弱小的百越很快臣服,成为秦朝的附属地。
这段时期,华夏的文化和历史也传入了当时的越南。
姜太公、管仲、孙武的故事就在那个时候传入越南。
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创建了周朝,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孙武则通过《孙子兵法》奠定吴国的霸业地位,这些人物的功绩和故事被当时的百越人津津乐道。
虽然后来赵佗将百越从秦朝版图中分离出来,建立了南越国,但赵佗在位期间,大力引入中原文化,反而加强了中原文化对南越的影响。
汉朝收复南越,文化依然深厚
在南越独立期间,它度过了一百多年的独立时期,直到汉武帝派遣大军攻伐南越。
此时的南越早已没有赵佗时代的辉煌,中部和北部重新归入汉朝版图。
作为汉朝的子民,张良和韩信的故事自然也被广为传颂。
张良与韩信助刘邦建立汉朝,虽然百越后归属西汉,但这两位开国功臣也顺利进入越南武庙。
在后来的千年里,百越区域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历经三国、隋唐等朝代,所以诸葛亮的智谋、李靖的开拓、李晟的抗击吐蕃、郭子仪的平叛事迹广为人知。
在百越人民心中,他们和这些人物属同一朝代,自然也把这些人的功绩视为自己引以为豪的历史。
公元938年,华夏处于五代十国混战时期,南越国趁机脱离了中国的版图,并于公元968年建立丁朝。
丁朝皇帝派遣使臣访问中原,希望宋朝认可南越为藩属国,但不承认其归属。
宋高祖当时忙于平息内乱,对丁朝的要求不得不答应,两国开始了正常的商贸流通。
时间推移到了南宋时期,岳飞出现了,他以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闻名,最终被奸臣害死。
这个故事也传到了南越,丁朝子民深受感动,岳飞也因此进入越南武庙。
效法唐朝太公庙,择名将入武庙
历史继续前进,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也进入了南越子民的视线。
他戎马一生战功卓著,被朱元璋称为“万里长城”,也被纳入越南武庙。
到了清朝,南越经历了朝代更替,进入阮朝时期,为了获得承认,阮朝向清朝皇帝嘉庆求取国号,嘉庆赐名“越南”,越南国名由此而来。
虽然越南正式成立了,但清朝入关后几乎没有再出现可与岳飞等人比肩的名将,这也使得当越南即将摆脱华夏藩属地位时,没有更多的名将进入越南武庙。
自清朝衰落后,西方列强瞄准了东方这块肥沃的土地,越南成为法国目标。
清政府无暇顾及越南,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从此脱离华夏。
所以,越南武庙供奉的12位中国武将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越南武庙是阮朝明命帝命人修建,仿效唐朝的太公庙而建
,以姜太公为主位,张良为副位。
中国武庙供奉的另外十位将军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而越南在经历了唐朝之后,明命帝命令大臣遍寻各朝代开国与中兴的名将,最终形成了越南武庙的12位中国名将。
越南武庙仅供奉6位本土名将,这与历史息息相关。
华夏历史悠久,到了秦朝,兵强马壮,而越南发展相对缓慢,无法与之相比。
因此,越南武庙供奉比例才显得如此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