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1927年10月6日,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乐歌手》时,突然听到主角开口说了话 :“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一句话,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更重要的是,它敲响了默片时代的丧钟,开启了有声电影的新纪元。
然而, “OS”(Off-Screen,画外音)最初并不是指“内心话” 。事实上,画外音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有声电影诞生之初,声音主要是用来补充画面,让观众能够听到角色的对白和背景音效。但随着时间推移,电影人开始意识到声音在叙事中的巨大潜力。
1933年拍摄的电影《金刚》被认为是现代电影声音设计的先驱 。声音设计师莫雷·斯皮伐克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许多创新的声音技巧,为后来的电影声音设计奠定了基础。到了1941年,电影人开始借鉴广播剧的声音处理方式,使得电影声效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特征。
画外音技术的真正突破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沃尔特·默奇被誉为“电影声音新浪潮”的开创者 ,他将政治事件的原声、摇滚音乐现场声音引入电影,创立了“美国西洋镜电影工作室”,使得画面剪辑、声音剪辑和混音无缝对接,引起了电影创作的又一次革新。
画外音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段,能够直接向观众传达角色的内心独白或旁白,打破了画面的局限,为电影叙事开辟了新的维度。 例如,在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中,维拉德上尉的画外音贯穿全片 ,他的沙哑音色和无力感的语言,有力地表现了角色的心理状态,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疯狂的氛围。
随着技术的进步,画外音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从最初的简单对白,到复杂的音效设计,再到如今的多声道环绕声,画外音已经成为电影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甚至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元素。
然而,画外音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正如米奇·科斯汀在纪录片《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中所展示的,好莱坞在电影声音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欧洲电影在声音上的创造性贡献也不容忽视。例如,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就对电影声音的使用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今天,画外音技术仍在不断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音效师们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声音效果,让观众能够“听到”日常生活里不可能亲耳听到的音响。这种技术的进步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视听体验,也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从最初的“OS”到如今复杂的画外音技术,电影声音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电影艺术的不断进化。它不仅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也深刻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画外音技术无疑将继续推动电影艺术向前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和沉浸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