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王学仁,这位89岁高龄的老校长,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作为云南大学的前校长,他不仅带领学校跻身“211工程”,更在数学地质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云南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树立了榜样。
王学仁的学术生涯始于对数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探索。在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合作中,他深受启发,开始思考如何将数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正是这种跨界思维,让他在地质找矿领域找到了突破口。面对传统地质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王学仁大胆尝试,将数学模型引入地质勘探,开创了“数学地质”这一全新领域。
“矿产埋在地下,是一个非常不规矩的东西。怎么用数学去解决它,这不是个单因素的问题,是个多因素的问题。这就需要构想出一个很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做。”王学仁的这段话,道出了他创新思维的核心。通过将数学、地质和计算机三者结合,他成功在30米深处找到了60米的矿层,结束了我国地质找矿依赖“罗盘、铁锤、放大镜”的历史。这一成就不仅奠定了他在“数学地质”领域的开创者地位,更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开辟了新天地。
然而,王学仁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担任云南大学校长期间,他提出了“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想,带领学校跻身“211工程”。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云南大学的学术地位,更为边疆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云南大学是地方的学校,地方学校不为云南做事、不为云南服务,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学仁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大学不仅要追求学术卓越,更要服务于地方发展,培养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王学仁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全国基础数学的研究生班”,为云南大学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统计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正如他所说:“我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培养,再把他们送去更好的学校让他们苦练本事,然后让他们将学会的技能传递回来。所以当时我们的统计系在全国的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
即便已经89岁高龄,王学仁仍然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天坚持7点到办公室工作,周末和假期也风雨无阻。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更彰显了他作为教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人一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自己工作一定要有个目标,另外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去到达这个目标。”王学仁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从学术创新到教育改革,从人才培养到服务社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在云南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王学仁送出了最诚挚的祝福:“我相信云南大学的明天会更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学生、老师,都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希望都寄托在你们的身上。”这句话不仅是对后辈的期许,更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凝练。
王学仁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创新、奉献和坚持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家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付出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王学仁的精神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