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摩羯”逼近福建,强降雨来袭,全省上下严阵以待共筑防线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台风“摩羯”正逼近福建,预计将带来强降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福建省上下严阵以待,全力做好防御工作。这场台风的到来,再次凸显了台风预警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关键作用。

我国台风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科技进步史。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高达240公里。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一数字已降至119公里,48小时和72小时预报误差也分别降至205公里和299公里。这一巨大进步得益于气象综合探测体系的建设和数值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台风监测方面,我国已建成以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为基础的全方位实时监测网络。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每15分钟就能提供一次高质量卫星图像,沿海多普勒天气雷达每6分钟更新一次监测数据,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则能以10分钟的频率获取观测信息。这些密集的观测网络为台风预警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数值预报技术的进步更是推动了台风预警能力的飞跃。从最初的区域模式台风数值预报系统,到全球模式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系统,再到如今的GRAPES全球模式及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我国台风数值预报系统不断升级换代。特别是2018年,涡旋初始化技术的应用使GRAPES-GFS具备了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的预报能力,标志着我国台风数值预报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然而,台风强度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24小时台风强度预报误差约为4.7米/秒,48小时和72小时误差分别约为7.6米/秒和8.7米/秒。虽然这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台风预警系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进步上,更体现在预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应用上。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已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全覆盖,预警公众覆盖率超过80%,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至8分钟。在台风“暹芭”影响期间,佛山市气象台提前一小时发布龙卷警报,为当地防御灾害和人员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充分体现了预警信息的“救命”作用。

展望未来,我国台风预警系统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台风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如何将预警信息更精准、更快速地传递给受影响人群,特别是在基层和偏远地区,仍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台风“摩羯”的到来再次提醒我们,面对自然灾害,预警就是生命。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完善预警系统,才能为防灾减灾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