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通常来说, 道教徒主要可以分为道士、居士、学士、隐士和信士几类。
虽然称谓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皆属于信道、学道、修道和弘道的人,均属道教徒的一类。
在家道教徒(如散居正一派的道士和道教居士)的修持,实质上与庙中道士的修持是一致的,只是在形式和生活方式上有所区别。
对于皈依道教的人,通常有四种情况:
1、身心俱出家;
2、身出家心在家;
3、身心俱在家;
4、身在家心出家。
道教(全真派)要求信徒“身心俱出家”,反对“身出家心在家”;而对于“身心俱在家”者,通常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其达到“身在家心出家”的境界。
因此,我认为,若在家居士能达到“身在家心出家”的境地,实际上与“身心俱出家”的修行无异。
因此,“身在家心出家”也是一种独特的行道选择,亦可谓“独辟蹊径”。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关于在家道教徒如何修道的个人见解,供参考。
一、道教徒的范畴与称谓
道教徒大致可以分为道士、居士、学士、隐士和信士几类。
虽然称谓不同,表现形式也各有千秋,但都是信道、学道、修道和弘道的人,故皆属道教徒的范畴。
一般所称的道士为道教的教职人员。
为了尊重道教教职人员,世人常以“道长”称之,与称为“老师”的社会现象相仿。
道教教职人员不分世俗男女,统称为“道士”,但偶尔会为了统计而区分,男性叫“乾道”,女性称“坤道”。
世人也常习惯性地称呼女性道士为“道姑”或“仙姑”,这体现了一种尊敬的含义。
另外,还有许多与“道士”相关的尊称,如“羽人”、“天师”、“法师”等等,这些称谓与其个人修持息息相关,作为道士,唯有通过努力的修行,才能与称谓相符。
该类人在社会上比较普遍,因此许多道教宫观为此设有居士林。
学士:深入道教经典和教义研究,才学渊博,并以弘扬道教为终身职责的人,如近现代道教泰斗陈撄宁先生。
隐士:隐居于山林之中,不问世事,专心修道,以性命修持为主要追求,且有深厚道德修为的人,如宁静致远的张三丰。
信士:社会知名人士和学者,著书立说,颂扬道教文化的人。
此类人士在当代社会同样不少。
二、在家道教徒资格的取得
众所周知,东汉时期道教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实体(教团组织),自金大定年间(1161---1189)起,逐渐分化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
全真派道士通常终身出家,修素,住于宫观;而正一派道士中,虽有的讲究住宫观(如张天师世家),但并不强调,且可婚娶。
除了住宫观的全真道士和正一派道士,还有一些不常住宫观而散居于城市或者乡村的道教教职人员,称为散居正一派道士。
此外,还有居家修道、积功德的居士,他们与道教宫观保持密切联系。
散居正一派道士与在家的道教居士的修持,原则上相似,后文将详述。
现在我们谈谈在家道教徒中居士资格的取得。
居士,顾名思义就是居家修道之士。
从广义上讲,凡是在家信道的好人都可以称为道教居士,即我们通常称之为信众;狭义上讲,居士是指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居士证》(或《皈依证》)的在家奉道修持者。
为弘扬道教,发挥在家信众的作用,部分宫观接纳道教居士参与宗教活动,制定了居士的接纳办法。
办法规定:凡是爱国爱教,尊重宪法,信仰道教且研究道教文化的男女信众,能遵守宫观内部的各项规章,经过道士推荐,由本人申请并接受宫观管理组织的认可,即可成为居士。
成为居士的过程十分严谨,需举行“三皈依仪式”。
道教徒所皈依的“三宝”指的是道、经、师三宝,具体为皈依太上无极大道、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皈依玄中大法师。
皈依道教三宝,即达成了皈依道教的目的。
皈依之前,首先要找到一位有缘的道长,表明希望拜其为师,皈依玄门的意愿。
如道长同意,将择吉日举行皈依仪式,解说“三皈依”的意义;皈依者则要表明自己将从此发心皈依三宝。
如此便可正式成为居士,并发有《居士证》或《皈依证》。
大道至简,乃是宇宙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亦是中华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大道理简单到一句话便能说明,正如“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大道至简不仅为道家和儒家等哲学流派所重视,也是人生境界的一种。
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自然不求长功,功力自然而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会显现。
深化最深刻的真理,往往是最简单和普通的。
大道至简,人生亦应如此。
人生的意义在于简单,经过一番的思索,到了最后反而发现简单,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升华。
达到高境界,需具备开悟的能力;从复杂到简单,再从简单到复杂,是一种升华。
简单生活、浅薄知足,简化你的生活,便能体悟到生活的乐趣,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升华。
精于心,简于形。
拷问灵魂便是人的终极命题,简化生活并非是真正的贫乏,而是一种精神的自在;简化生命并非是金钱的缺乏,而是心灵的单纯。
大道至简是深刻的道理,天人合一下,人应学会简单、简朴生活,放下私心杂念,超越自我欲望的束缚,进入忘我的境地。
对于在这个世界上,庸庸碌碌平凡的人生,有不少故事流传着:“在某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呢?’ 老道长回答:‘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道长回答:‘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再问:‘何谓得道?’ 老道长说:‘得道前,砍柴时想着担水,担水时想着做饭;得道后,砍柴时只是砍柴,担水时则只是担水,做饭时则专注做饭。’这样的对话引人深思,许多深刻的道理其实都潜藏在一些极度简单的思想之中。
大道至简,人生也应如此。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道路,随着岁月的流逝,心中充满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从简单的生活中发觉乐趣,心灵得以翱翔。
要想改变,需要先找到真正的自己。
潜藏于内心的力量,被习惯、时间与惰性所掩盖。
天地之道,始终简单。
生活短暂,诸事不宜过于复杂,简单地生活便好。
人生如同一出戏,无论中间的紧张如何,终归要演到最后。
生活的挑战在于某些道路只能自己默默前行,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的要素。
懂得知足常乐,方能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最美的生活就是简单的生活。
看似不完美的生活,心态才是关键。
生活的美源于辽阔的心态,简单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努力接受现实,才能过上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人生如对抗,有些人在开始时笑着,而有些人却是最终赢家。
试着微笑,放松自我,随性而活,做最好的自己。
无论生活如何艰辛,只要坚持不懈,终会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生活是否容易,关键在于内心的态度。
心态决定境遇,随着心态的改变,处境自然会随之改变。
对于生活的要求越少,生活也会越容易满足,越能感受到快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 ,尽显心静之魅力。
平淡方为真,美在沉默;而非喧嚣,而是宁静。
保持一颗童心,倾诉烦恼,分享快乐,生活也因此而变得美好。
生命里的故事,总在心底渐渐谱成曲。
人生的每个阶段,汲取的是不同的经验,产生的是不同的感慨。
经历过的点点滴滴,皆是珍贵的财富。
生活的美好在于把握当下,简单让人轻松快乐,简洁的想法带来平和的心情。
因为简单,方能领悟人生的真谛;因为简单,才能洞悉心灵的宁静。
三、在家道教徒的修持
经过皈依仪式,获得《居士证》(或《皈依证》),从形式上看这位皈依者便成为了道教居士。
然而,要想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居士并非易事。
在家道教徒的修持,需遵循尊道、贵德、礼奉三宝、尊师重教、依教修持的原则。
具体来说,可能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01. 通过向师父(包括其他道长)请教,结合自身对道教的相关书籍研究,全面认识道教。
这其中包括:道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教理教义;道教所信仰的神灵;道教的经典文献;道教的修炼方法;惠赐于真的吗?的道场;道教的戒律和清规等。
作为道教信徒,必须避免成为一个“宗教盲”。
既然皈依三宝,便应始终铭记三宝并落实于日常修道生活。
如果条件允许,在家道教徒可以设立静室,供奉神灵圣像,以保持定期上香、供奉和礼拜的习惯。
这是尊重“道宝”的体现。
同时,诵经礼拜也应作为在家道教徒的日常习惯,早晚焚香课诵《太上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
此外,还可学习其他经书,具体根据自身文化水平来安排学习计划。
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应熟悉《早晚功课经》、《三官经》、《北斗经》、《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常用经书。
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建议进一步研修《道德真经》、《南华真经》、《性命圭旨》、《周易参同契》和《黄庭经》等道籍。
既已皈依道教,理应尊敬师父,不论师父是否是名师,水准高低,日常生活中保持关照和供养师父的状态,达到“师徒如父子”的境界。
虽有“师父引入门,修行在个人”的理念,但应时刻保持谦逊,向师父请教;以便提高修行水平。
既然已经皈依道教,就应主动护持道场。
即便未出家住院,也应积极为道观捧场,支持修庙、塑像等事情,维护道观的合法权益。
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祖师圣诞或道教节日,务必尽量抽出时间前往道教宫观,参与宗教活动,以加固自身的宗教信仰。
道教戒律中有不少积极内容,至今与当今社会的道德伦理是相契合的。
这些内容具有劝阻人们好恶向善的教化作用,广大的在家道教信徒应当积极宣传和恪守道教戒律。
在家的道教徒与世俗社会的接触较多,每天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作为一名道教徒需持有道教的思想理念来为人处世,例如宽容待人,恭敬温和,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等。
自古以来,道教徒在修行领域就有“入世法”和“出世法”之说,出世法是指内修;入世法则指外修。
外修的具体表现,就是在生活中积累功德。
例如:修桥补路、施舍助人、热心慈善和公益事业,和睦邻里,助人为乐等,广行方便,力求正义,抑恶扬善等。
在家道教徒还应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修身养性的时间,借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甚至达道成仙。
所得修炼的功法,可以向从师父或其他道长求教。
尽管在家道教徒与住庙道教徒相比面临更多挑战,但也应重视修炼,牢记“付出多少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家道教徒的修持本质上与出家道教徒相同,不过在形式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
如今,国盛教兴的时代,在家道教徒应主动利用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传承道教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建设得如人间仙境!
无论身处在家或出家,其修持达到的层次或境界,涉及到个人的信仰和坚持。
说到人的素质(或人的品格),道教认为可分为三品:
01. 上品之人:如《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所说的“上士”。
这类人心性纯良,灵根深厚,常自知其道,称之为高明之士,闻道即理解其奥妙,能虚心恭敬奉道,勤加修行。
凡是“道”的特性——虚无、清静、自然、无为、纯粹与纯朴等都能在“上士”身上体现。
而“上士则可成天官”。
这类人聪慧,具备善根,但未能脱离世俗事务,常有烦恼与妄想。
中士也能修持成仙,明白此道。
即便处于世俗也可以立德、立功、立言。
此类人多被七情六欲和各种环境影响,固执己见,但若在听闻道理后悔悟,依然能够通过努力为世间做出贡献。
关于人的修持,众所周知,即使是上士,若不加努力及修持,也会堕落到“中士”或者“下士”的境地;相反,即便是下士,只要经过持续的努力,亦可提高为“中士”或达到“上士”。
综上所述,后天努力修持至关重要,人的修行境界不是单由“先天”的条件来决定,重要的则在于后天努力,换句话说,“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