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1898年,当人们还在谈论香港、澳门被租借给英国和葡萄牙时,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也被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 这个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海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威海卫三面环海,一面接陆,背靠群山,是中国东部的战略要地。 它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相呼应,共同扼守渤海,被视为北京及华北地区安全的门户。刘公岛突兀海上,横立威海湾口,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军港。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威海卫成为了列强垂涎的对象。
1894年的甲午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借旅顺,英国则将目光投向了威海卫。 1898年3月,当俄国与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后,英国立即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 ,声称此举是为了“制俄之跋扈”。
面对英国的强势要求,清政府无力抵抗。 1898年7月1日,清廷与英国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 ,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租期与俄国租借旅顺相同,为期25年。英国随即派军队占领威海卫,将其变成了英国在远东的重要海军基地。
威海卫的租借并非一帆风顺。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将旅顺租借权转让给日本。 这使得英国失去了继续租借威海卫的比照,但英国仍以各种理由拒绝交还。直到1921年,中国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租借地的要求,威海卫的归还问题才再次提上日程。
然而,英国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块战略要地。 1924年,双方曾达成《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 ,但因政局变动未能签署。直到1930年,双方才重新开始谈判。 1931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王家桢与英国驻威海卫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交接仪式 ,结束了英国对威海卫长达32年的租借。
威海卫的租借和收回过程,折射出中国近代史的曲折与艰辛。它不仅是列强瓜分中国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见证。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