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上个月我们分别盘点比较了几朝的“ 英宗 ”与“ 仁宗 ”,这次我们来说说“武宗”。
相比于汉武帝、魏武帝等谥号为“武”的皇帝,庙号为“武”的唐武宗、元武宗和明武宗都颇具争议,且各自的争议理由各不相同。
那么,如果一定要比较,他们三人中谁最有作为呢?
唐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年),是唐穆宗的第五个儿子。
唐穆宗去世后,先是其长子唐敬宗继位,唐敬宗在位仅两年便被宦官弑杀,因年仅十八岁去世。
之后,他的二弟唐文宗继位,唐文宗在位十四年,因试图铲除宦官势力失败而被软禁,终郁郁而终。
就这样,原本和皇位几乎无缘的唐武宗成为了大唐新君。
即位之初,摆在唐武宗面前的两大难题是:一是从唐宪宗时期显露端倪的“牛李党争”;二是佛教大肆扩张,导致大量平民躲避赋税徭役而出家为僧,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在修建佛寺、塑造佛像上,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对于第一个问题,唐武宗选择召回此前因党派斗争而被迫外任淮南的“李党”领袖李德裕并委以重任。
事实证明,李德裕确实可堪大用,他与唐武宗君臣相得,共同致力于改革弊政、推动发展,被大诗人李商隐称赞为“
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
”至于第二个问题,唐武宗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
我国古代共有四次大规模打击佛教运动,史称“三武一宗灭佛”,唐武宗便是“三武”之一。
唐武宗本就崇信道教,加上佛教兴盛确实导致国家损失大量财政收入和人力。
从会昌二年(842年)起,唐武宗勒令僧人中有犯罪、违戒记录者还俗,没收其全部财产。
两年后,他下令拆毁全国所有无敕额的寺庙、佛堂。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派人核查所有剩余寺院中僧人的财产数量。
同年四月,唐武宗彻底开展灭佛运动,强迫所有僧尼还俗,摧毁一切佛寺,熔铸全部佛像。《武宗本纪》记载灭佛的成果是,“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
唐武宗时期全国人口不足五百万户,而僧人及其奴仆超过四十万,可见灭佛前佛教的巨大影响力。
强制灭佛客观上提高了财政收入,但讽刺的是唐武宗最终因服用自己崇信的道家丹药而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
唐武宗得以“武”号,还有赖于他在位期间打压宦官、削弱藩镇、平定北疆,维护了朝廷权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再来说说元武宗,他生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名字“海山”由曾祖父忽必烈请道教领袖张留孙所取。
元武宗自幼接受儒学教育,在镇守漠北期间积累了军事经验,并被叔叔元成宗封为怀宁王。
元成宗去世后没有子嗣,元武宗在弟弟的帮助下登上皇位,开始了自己不足四年的统治。
尽管在位时间很短,元武宗也颇有作为:他重设尚书省,发行“大元通宝”、“至大通宝”试图缓解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鼓励海运、控制粮价,提高对富商的税收,种种举措对改善财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文化上,元武宗虽然信仰藏传佛教,但也优待道教、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
在对外事务上,元武宗在位时期窝阔台汗察八儿入朝归降,元朝成功吞并了部分窝阔台汗国领土。
对待高丽、安南这些藩属国,元武宗也进行了安抚,维持了友善的关系。
不过,历代史家也批判元武宗在位期间大肆封赏、朝令夕改、沉迷酒色等缺点。
最后说到明武宗,明武宗或许是三位武宗中知名度最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位。
提到他,有人想到他宠信宦官,沉迷于“豹房”的嬉戏玩乐;有人记得他仿佛“大将军朱寿”亲征,取得“应州大捷”;还有人想到他因自己属猪而计划禁养猪,幸好在杨廷和劝阻下未实际施行。
对于明武宗的争议一直持续,不认可他的人认为他作为君主轻佻无度,因贪图享乐导致朝政混乱,重用刘瑾等“八虎”,实在无道。
也有认可明武宗者认为他性格贪玩,但在国家大事上不昏庸,也算不上残暴。
此外,他尽管宠信刘瑾等宦官,但也重用李东阳、杨廷和等名臣,说明他并非完全不辨是非。
综上所述,古代的三位“武宗”虽然都存在缺点和争议,但并不穷凶极恶。
相较而言,唐武宗在位期间许多举措意在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他削弱宦官和藩镇势力,重用李德裕等贤臣,这些举措均得到肯定。
因此,缔造了“会昌中兴”的唐武宗应是三人中最有作为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