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流坑古村 千古第一村 一个董姓单族而居的村落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有一座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古村。这个占地3.61平方公里的村落,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年至943年),至今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

流坑古村的选址极具智慧。它背靠青山,三面环水,处于丘陵地带的盆地中央。乌江从东南方向的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至村边转绕而西,赋予流坑村以抱水枕山之胜,灌溉舟筏之利。这种“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的地理结构,不仅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也为村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董氏家族的迁徙史是流坑古村发展的重要脉络。据董氏族谱记载,他们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唐代宰相董晋为近祖。南唐时,董合听从堪舆大师杨筠松的建议,举家搬迁到流坑现址。自此,董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群体。

流坑古村的建筑群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村中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这些传统建筑包括民居、宗祠、庙宇、书院、戏台、牌坊等,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种类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流坑古村的建筑布局以“一横七竖”的八条街巷为主框架,巷道与望楼相连,形成了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村落结构,体现了古人对风水的理解和讲究。

董氏家族的文化传承是流坑古村得以繁荣的关键。北宋初期,朝廷开始盛行重文轻武,大兴科举。董氏家族抓住这一契机,大办学堂书室,培养人才。据统计,流坑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超过百人。这种“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的盛况,使得流坑村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文化名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坑古村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挑战。目前,村中大部分居民已迁至村外,只有少数老人因住惯了一辈子的老宅,还暂时不愿离开。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出现倾覆的廊柱、散堆的屋瓦、风蚀的雕窗、斑驳的漆门等现象。如何在保护古村落原貌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是流坑古村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流坑古村作为“千古第一村”,不仅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更是一个承载了千年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传统宗族制度、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承的宝贵样本。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如何让这座“千古第一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