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少有人用尼莫地平降压?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尼莫地平是一种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偏头痛、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突发性耳聋及轻中度高血压。然而,近年来关于尼莫地平的使用却存在一些争议。有医生反映,在临床实践中很少使用尼莫地平来降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尼莫地平属于第二代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是目前脂溶性最强的钙离子拮抗剂之一。它能有效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L型电压门控性Ca2+通道,抑制Ca2+内流,同时促进胞浆内钙的排出,增强线粒体、内质网等钙库的摄取和储存,从而调节细胞内Ca2+的浓度。此外,尼莫地平还能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降低红细胞刚性和血液粘滞性,防止血小板聚集后释放5-羟色氨、花生四烯酸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的血管收缩,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部血供,减少继发性脑损害。

然而,尼莫地平的使用并非没有风险。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尼莫地平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系统、皮肤反应和消化系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热感、皮肤潮红、血压下降(尤其原有血压升高者)、心率加快、头晕、头痛、胃肠不适、无力、末梢水肿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反应的症状,如失眠、不安、激动、易激怒、多汗。个别患者可出现运动过度、情绪抑郁和血小板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尼莫地平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毒性。肝功能损害者应当慎用。此外,尼莫地平可引起血压的降低,在高血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卒中患者中,应注意减少或暂时停用降血压药物,或减少尼莫地平的用药剂量。

与其他常用的降压药相比,尼莫地平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例如,与第三代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相比,尼莫地平的降压效果和持续时间都相对较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药品的谷/峰比值规定:谷/峰比值超过66%才能满足长期降压要求。而尼莫地平的谷/峰比值仅为30%~50%,远低于氨氯地平的70%。这意味着尼莫地平可能不适宜用作长期降压治疗。

尽管如此,尼莫地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方面,尼莫地平显示出较好的效果。一项研究将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尼莫地平组和常规治疗组,结果发现尼莫地平组的治愈率、病死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尼莫地平的使用,我们建议:

  1. 严格掌握适应症,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偏头痛、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等疾病。

  2. 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尤其是原有高血压的患者,应谨慎调整用药剂量。

  3. 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

  4. 与其他降压药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压,避免过度降压。

  5.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

总的来说,尼莫地平作为一种有效的钙通道阻滞剂,在某些特定疾病的治疗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降压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与其他常用降压药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合理选择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