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1978年,全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聚焦于一个叫宁铂的少年天才。20多年后,有人将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那个年代的“时代人物”。
宁铂是与干政、谢彦波同一时期的神童
,也同样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
他2岁时就能背诵30多首唐诗,4岁时能准确认识300多个常用汉字。
当大家以为他记忆力超群时,他又展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
8岁时,宁铂不仅掌握了围棋规则,还能够独自研究棋谱,这种天赋即使放在围棋界,那些围棋神童也不一定有他启蒙的时间早。
如同围棋考验一个人的逻辑和统筹能力一样,文学则考验一个人的阅历与悟性,此时宁铂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并且对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宁铂也不负众望,12岁时,父母尝试带他参加了一场高考,他就已经达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录取标准,但当时校内尚无少年班,12岁的宁铂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开始大学生活。
等到1978年少年班成立时,
宁铂与另外12名被精挑细选出来的神童一起进入少年班学习
,当时的宁铂名气很大,被外界誉为“第一神童”。
国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方毅听说此事后,专程来和宁铂下了一盘围棋。
方毅事后感叹宁铂对弈的思路以及对局势的把控和运筹,这显然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思维能力。
新闻报道后,宁铂的事迹传遍全国,引发了一阵父母对教育重视的浪潮。
宁铂在葡萄架下读书的场景,被一名偷偷溜进学校的记者偷拍后,立即成了所有年轻大学生向往的读书圣地。
但这时宁铂却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媒体对他“不厌其烦”的拍摄和采访让他非常头痛。
除了学业外,宁铂还要应对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采访,他逐渐对媒体产生厌烦,进而对中医、围棋、诗词也慢慢失去了兴趣。
对他来说,自己越优秀,麻烦就越多,记者们仅关注自己想报道的事项,忽视了宁铂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生活。
学校也注意到记者和报道的影响,但高考才刚恢复,需要宁铂这些神童的榜样力量,激发国内年轻人对学习的热情。
宁铂最致命的打击是他的父母无法理解他的想法,甚至觉得宁铂应当如报道中那样完美。
与干政和谢彦波不同,宁铂在意自身形象的同时,也更擅长人际交往,他的内心比那两位神童更早成熟,他更能够认清自己的现状。
因此,在选择专业时,宁铂诚恳地对自己的老师表示,他想学习天文学、医学或文学类学科。
可惜没有人认可他的想法,大家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天赋异禀的天才,怎么能去学习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专业呢?大家尽力培养你,不就是为了让你学有所成,为国家贡献力量吗? 宁铂震惊了,被强行安排学习所谓最有用的物理学。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物理学都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无法抗争的宁铂最终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忍耐和阴郁。
一个阳光少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常常抱怨:“为什么我就不能当个普通人?为什么要来少年班?”
像干政和谢彦波一样,临近毕业时,宁铂也要面对是否出国深造,他报考了几次研究生,却都没有走进考场。
这下流言四起,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宁铂害怕失败,害怕丢掉“第一神童”的美誉。
没有人关心宁铂究竟在想什么,连他的父母都在对他说:“你应该成为大家喜欢的样子。”
宁铂彻底崩溃了,他开始选择逃离自己的生活环境。
结婚后,宁铂的妻子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和他一样的神童,宁铂惊讶万分,与妻子大吵一架。
多年后,泯然众人的宁铂参加了《实话实说》节目。
主持人崔永元刚聊到少年班,宁铂立即瞪大眼睛,将自己当作反面教材,强烈抨击神童教育扼杀了少年应有的天性。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观众认为宁铂只是在逃避,是害怕失败。
他们认为宁铂只是为自己失败的人生寻找一个借口,不值得同情。
没有人理解的宁铂最终选择在五台山出家。
学校、家人纷纷找他回来,他却跑到苏州继续念佛,新闻引起巨大轰动。
宁铂没有像干政和谢彦波那样,给身边人带来麻烦和困扰
,他只是想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出路,寻找在媒体、家人和全国人民期望中渐渐遗失的自我。
经过修习佛法,宁铂逐渐打开心门,并特意考取了心理咨询师。
随着公众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人们才逐渐发现,因为大人的急功近利,许多孩子丢失了自己的童真,被迫做一些大人要求的事情。
宁铂努力从别人强加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为更多人疏导心理问题。
天才只是天赋和努力的代名词,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三位神童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如今的惨淡生活。
如果说他们作为神童很失败,这其实是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失败。
忽略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及时纠正,还会在未来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