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实验室中的危险源?

发布时间:2024-08-29

Image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一实验室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实验时发生爆炸,造成3名学生死亡。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实验室安全的警钟,也凸显了识别和管理实验室危险源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一个充满潜在危险的场所。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实验室安全检查白皮书》,实验室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行为性和环境性五大类。这些危险源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中毒、触电等多种事故。

识别实验室危险源是预防事故的第一步。然而,这并非易事。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98%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这意味着,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实验人员也可能忽视潜在的危险。因此,建立系统的危险源识别机制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识别实验室危险源呢?首先,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这包括分析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骤,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其次,要建立危险源台账,详细记录各类危险源的性质、位置和管理措施。再者,要定期更新危险源信息,特别是当实验内容或设备发生变化时。

在识别出危险源后,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1. 化学品管理:所有化学药品都应贴上清晰的标签,注明其特性和潜在危害。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应分类存放,并严格控制存储量。

  2.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实验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特别是压力容器和电气设备,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 废物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应分类收集,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严禁随意倾倒。

  4. 个人防护:根据实验性质,实验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实验服、手套等。

  5. 安全培训: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室安全不仅仅是实验人员的责任,更是整个科研机构的共同责任。香港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成立了校级安全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了全面的安全政策和规章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这种“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安全水平。

最后,要强调的是,实验室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学习和研究生涯。只有每个人都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验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安全、有序的科研场所。

实验室是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场所,但前提是确保安全。通过科学识别和有效管理危险源,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实验室风险,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