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经不畅全身易堵,多敲胆经可生阳气、补气血、扶正气、增强免疫力!

发布时间:2024-09-19

经络的重要作用,枢转阴阳

《灵枢·海论》篇提到:“夫十二经络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经络是指人体内的经脉与络脉汇聚而成的网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通肢体,上下贯通,形成一个协调运作的有机整体。

由于人体经脉众多,在临床实践中单独调治每一条经脉并不现实,因此需选择关键经脉进行干预。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提及:“太阳为开,阳明为,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这一段文字描述了十二经络的运动规律:开启、闭合、转动。

其中,少阳作为三阳经中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阳明的活动并连接太阳。

中医认为,开合是万病之源,而开合的功能由枢机的运转来维持,唯有使枢机畅通,开合之经才能正常功能,进一步促进气血生长,保障正常运行。

因此,枢机的畅行对全身至关重要。

而少阳作为三阳运行的枢纽,更是阳交于阴的重要通道。

因此,枢经实乃人体经脉的关键所在。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主升发阳气

阳气乃人体生存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的升发对健康至关重要。

《内经》中提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表明胆主其重要的生发阳气。

胆脏在五行中归属木,代表春季,春天象征生长、升发与顺畅,是阳气升发的关键时刻。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指出:“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

张志聪认为:“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取决于胆也。”足少阳胆经处于表里之间,是连接全身的阴阳之气通道,因此在脏腑的生理活动中,胆具有主生发和沟通阴阳的特殊作用。

胆在子时最早启动旺相,其他十一条正经每条经都有其旺相的时间,与胆经的活动紧密相连。

一切正经的运动起始与结束均由胆经的启动决定。

刺激胆经可以补气血

胆在阳气升发中起着关键作用,是阳气升发的重要关卡,胆气的提升即意味着阳气的升发,促进气化功能,帮助营血的再生,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灵枢·经脉》中提及:“经络者,所以能决死生,除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依赖经络来推动气血循环,使脏腑之间及四肢与全身保持动态平衡,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当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扰时,外部皮肉筋脉骨失去滋养,内部五脏六腑得不到养分,气血失调,生理作用受到影响,百病由此产生。

因此,经气的疏通在防治疾病和抵御外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每天敲打胆经,通过经络调节胆府上升阳气的功能,让阳气深入五脏六腑,确保整体健康。

敲击胆经的作用

1、早晨敲胆经:生阳气,扶正气

每天清晨,双手沿着裤缝敲击大约10分钟,直至微微发热,有助于促进肝胆排毒并增强免疫力。

敲胆经能够疏通胆经,提高造血量,使气血活跃,阳气充盈。

由此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缓解身体疲劳,抵御疾病入侵。

足少阳胆经处于半表半里,与邪气作斗争,敲打胆经可以增强正气,将邪气驱逐。

因此,敲胆经有助于提升人体抵抗力。

2、敲胆经提升血气,舒畅情志

经络连接各脏器,某脏腑若有障碍,则需打通相应的经络。“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通过敲打胆经,刺激胆汁分泌,有望改善食物吸收,进而提升造血机能。

敲胆经还能调理脏腑气机。

肝与胆关系密切,敲打胆经能畅通肝脏的气机,使脏腑之间的气机有序升降。

注:气血旺盛者敲胆经可能遭遇低血压等不适,如头痛、牙痛、胁下胀痛等,应适当饮用“青陈皮汤”以破气,之后再进行敲打,并控制情绪。

3、利胆气、助消化,减肥瘦腿

胆经连接胆脏,常年敲打能促进胆汁分泌,从而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同时抑制体内脂肪积累,并促进肠胃蠕动。

敲胆经还有助于减肥瘦腿,体内寒气,尤其胆囊内的寒气严重,外侧大腿的经络通行即为胆经。

寒气堆积在此,经常敲打有助于疏通,使腿部气血畅通,达到瘦腿效果。

胆经在体侧,贯穿全身,进行保健时可仅敲大腿,适合改善抑郁、肥胖等问题。

操作要领为顺序或同时、自上而下,以适度的力度,直到胆经微热;每敲击四次算一次,每日左右大腿各五十次。

中医有言“离经不离穴”,故敲胆经只需使大腿外侧产生微热或麻木即可。

上班族可在空闲时坐着敲打,或坐在床上伸直双腿,用拳头敲打大腿两侧。

注意事项:敲击两条腿时需分开进行,切勿同时敲击其他经络,以免气血分散。

气血在晚上23时至凌晨1点进入胆经,因此最好避免在此时段进行敲打。

1、怀孕者不可敲胆经,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饭后立即不宜敲打,女性月经期间可少敲或停敲。

3、年轻人或儿童可适当增加敲打频率,以促进气血运行。

4、老年人因晚上较早入睡,体力消耗较少,敲打过多会迅速恢复造血速度,但过程中的不适感会较明显,因此老年人应适度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