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严打”始末:抓了捕近170万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战争

发布时间:2024-09-19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后,外国的资本和技术迅速涌入国内,虽然这些能活跃经济,推动发展,但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与自由思想却成为了毒瘤,许多年轻人因此受到影响,误入犯罪的深渊,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80年代初。

为了扭转僵化的经济体制,国家决意对国企进行大规模改革,关闭了一些效益不佳的工厂,将资源转向其他领域,活跃市场,提振经济。

由此,部分工人下岗,长期找不到工作的他们内心难免产生怨气,时间一久便会寻衅滋事,扰乱社会治安。

与此同时,党中央陆续召回下乡的知青们。

其中一部分考入大学,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一部分投身商海,为未来奋战;而剩下的一些人无论考学还是找工作都四处碰壁,心生烦闷,乃至闹事发泄情绪的情况也不少见。

后来,下岗工人与一部分回城青年汇集在一起,在西方自由价值观与帮派团体思想的影响下,自发组织了各种非法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会”,为非作歹。

当时一到晚上,基本没人愿意出门,因为外面充斥着小混混,出行大概率会被勒索甚至抢劫,如果受害人反抗,还可能遭到殴打甚至砍杀。

有些胆大妄为的分子嫌当街抢劫来钱太慢,直接转向入室盗窃,银行与商场这些存放大量现金的地方常成他们的目标,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室也频遭劫掠。

当时企业办社会未取消,各大厂的民兵在夜间巡逻时,都会带枪以防不测,这足以说明当时犯罪的猖獗。

一些犯罪分子在高速公路上设卡“收费”,甚至连国家领导人的车都敢拦,更有甚者,调戏良家妇女不成,恼羞成怒当街杀人。

公安部领导对此非常担忧,如果不及时控制,任罪恶肆意滋生,未来必然引发大麻烦,甚至可能影响国家发展。

不久后,公安部撰写了一份文件,通过国务院办公厅转交到邓公手中。

邓公看到逐年走高的犯罪率,眉头紧锁,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隐患,必须尽快处理。

社会治安状况往往决定了投资环境的好坏,外资若看到中国乱糟糟的,怎敢下决心投资搞建设?我们的改革还能继续吗?经济还能发展吗?随即,邓公紧急召开政治局会议,提议由公安部门牵头,“两院”协助,其他暴力部门配合,进行一次大规模“严打”,肃清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1983年8月,“严打”正式开始。

按照计划,此次行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快刀斩乱麻”,公安部门出动所有警力,对所有触犯法律红线的人实施逮捕。

在此期间,许多不可一世的犯罪团伙被连根拔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的“菜刀队”。

第二阶段是针对个人的“打”、“抚”,执法、司法部门的工作重心转向轻型犯罪,一些小偷、老赖、流氓被当做典型,在公审大会上当众处罚,以威慑其他蠢蠢欲动者。

最后一阶段是普法宣传,提高公众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

事后统计,从1983年到1986年间,近170万人被送上被告席接受正义的审判,另有数十万未成年人被关进少管所教养。

国内风气为之一清,违法犯罪活动一度销声匿迹,国家趁此机会专注发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人民政权由此走向崛起,令世界侧目。

这次“严打”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国家通过一次严厉的、持久的雷霆行动,换来了近10年的安定。

在此期间,人民政权获得了巨大发展,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步入复兴与荣耀。

值得一提的是,之后的数十年间,国家又多次开展“严打”,遏制犯罪滋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打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法治社会。

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值得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