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中药伤肝并非个案。全国16家大型医院的数据显示,中草药占药物性肝损伤致病因素的23%。多家大型专科医院的统计表明,超过一半的药肝病例与中药相关,其中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病因正是中草药。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中药使用中的巨大风险。
何首乌是伤肝中药的典型代表。早在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发布不良反应通报,提示何首乌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未经炮制的何首乌可能含有蒽醌衍生物大黄酚,擅自滥用会对身体产生一定毒性,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肝脏损害。何首乌的肝毒性有三个特点:急性毒性,一般服后一周至一月内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主要为肝细胞毒性,若及时停服,肝功能常能恢复;已引起医政部门等的重视,CFDA已规定含何首乌的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必须增加肝功能损害的警示。
除了何首乌,番泻叶、艾叶、土三七和雷公藤等中药也存在伤肝风险。长期过量服用番泻叶可能导致肝损伤;艾叶中的某些挥发油或水溶性物质长期服用可对肝脏造成损伤;土三七含有一种毒性较大的生物碱,使用不当可能引起不可逆转的肝损伤;雷公藤虽有祛风除湿等功效,但也有一定的肝脏毒性。
中药伤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直接毒性作用,某些中药或其代谢产物可以直接损害肝脏。例如,吡咯双烷生物碱存在于许多草药中,经细胞色素P450介导转化为毒性代谢产物,损伤肝窦内皮细胞,引起肝脏血流障碍。二是免疫介导机制,某些中药可能引起机体的特异反应性和过敏反应,通过免疫机制损害肝脏。
为了减少中药伤肝的风险,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正规渠道购买中药,避免购买路边摊的所谓“百年何首乌”等。其次,了解中药成分与风险,不要盲目听信广告,自行长期服用中药和不合格的中药保健品。再次,不要将中药当成保健品长期使用,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最后,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特别是服用易致肝损伤的药物时,最好定期监测肝功能。
中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如解毒、抗纤维化、免疫调节等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药并非完全无害,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只有在充分了解中药特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