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如脂似玉的“中国白”到底是什么白?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德化白瓷被誉为“中国白”,其独特的色泽和质感令人惊叹。这种瓷器的釉色纯净如玉,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法国人更是将其称为“鹅绒白”、“中国白”,足见其魅力之大。

德化白瓷的奥秘源于其独特的材料和烧制工艺。德化地区的高岭土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分别高达60%和6%。这种瓷土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致密的瓷胎,透光度极佳。同时,德化白瓷的釉料中氧化铁含量很低,而氧化钛含量特别高,这使得釉色纯净,莹润如玉。

在烧制工艺上,德化白瓷采用分室龙窑或阶级窑烧制,温度控制在1200-1300℃之间。这种烧制方式使得釉面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质感。明代德化白瓷多使用分室龙窑烧成,釉中铁离子含量提高,釉色白中泛黄,形成“象牙白”;而明末清初,德化龙窑向阶级窑过渡,窑中气氛倾向于还原,亚铁离子浓度提高,釉色白中泛青,即“葱根白”。

德化白瓷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精湛的雕塑技艺和独特的装饰手法上。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德化瓷雕塑的捏塑技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艺人们通过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划等技法,将瓷土塑造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德化瓷将工艺美与材质美融为一体,呈现出温文尔雅、高贵含蓄的名窑气质。

德化白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唐代后期,德化陶瓷业已较发达,编纂了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宋代,德化开始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技术,大量烧制各式青瓷、青白瓷、白瓷及少量黑釉瓷。元代,德化建造“鸡笼窑”,陶瓷烧制技术进一步发展。到了明代,德化白瓷达到艺术巅峰,被誉为“中国白”。清代,德化瓷业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泰兴号”沉船发现的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了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全盛。

德化白瓷不仅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融合了石窟艺术、中国画等艺术门类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德化白瓷的造型和装饰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抒发着豁达乐观的胸襟,这是官窑产品所不能比拟的。在当代,德化白瓷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德化白瓷作为“中国白”的代表,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陶瓷艺术的珍品。它以其独特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新时代,德化白瓷将继续传承创新,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