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记得在近代,有学者编撰了一本书,名为《南明痛史》,对南明的败亡深表痛心。
然而,若仔细剖析南明败亡的诸多细节,不难发现:
南明的灭亡是历史的“不可抗力”。
白文选的降清,便很好地佐证了这一事实。
更加深刻地展示了南明终将走向灭亡的原因。
张献忠的得力干将
白文选生于晚明时期。
至于具体出生年份,可靠的史料未有明确记载,而民国时期曾有文人杜撰出他生于万历年间。
然而,这种杜撰本质上和说秦始皇比汉高祖大三岁一样,都是无稽之谈。
然而,不论白文选生于何年,都不影响他在明末时期成长的事实。
出身于一个破落家庭的白文选,在少年时代亲历了晚明历史:在晚明统治者的暴政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当时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成员,白文选也曾遭受明朝的压迫。
于是,十几岁的他参加了张献忠的农民军,投身于起义反抗的洪流中。
虽然现代历史学者对张献忠有不少批评,认为他的农民军中有过杀害无辜的行为,但是在晚明那个乱世中,反抗行为在总体上具有进步性。
毕竟,一个不懂得反抗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可言的。
由于白文选表现出色,张献忠对他非常信任,提拔他成为大西朝的重要将领。
然而,张献忠的大西朝从建立之初便四面受敌:一方面李自成的大顺朝占据中原,与大西朝存在利益冲突;另一方面,明朝的残余力量在南京成立了南明王朝,依然构成威胁。
于是大西朝同时与大顺朝和南明王朝发生了激烈冲突。
从未料到,在明朝大将吴三桂的带领下,清军入关,并迅速击败了李自成。
张献忠迫于形势准备撤离四川,却在撤退途中被清军弓箭手射杀。
南明的内部消耗
面对清军的威胁,南明永历朝廷不得不采取联寇平虏的策略:尽管李定国挖了朱五四的坟,尽管李自成的义军逼死了崇祯帝,但南明永历皇帝为了不被清军全面消灭,决定联合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旧部一同抗清。
事实上,此时的永历朝廷只拥有名义上的正统明朝天子头衔,而在实际战斗力上,需要大西朝旧部的支持。
由此可见,永历皇帝的抗清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大西朝军队披上了明军的旗号,与清军交战(事实上,当时很多清军本质上是换了旗号的明军)。
在大西军的顽强抵抗下,西南的抗清局势有所好转。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大西军内部却发生了问题。
张献忠身亡后,大西军的实际掌权者是孙可望。
尽管他曾经抗清,但内心深处并不甘愿为永历帝打天下,他梦想着在局势稳定后,自立为皇。
然而,孙可望也很清楚,若想自封皇帝有正统性,那就需要永历帝禅位给他。
永历帝虽然无能,却并不糊涂。
他知道,若孙可望自立为皇,自己的性命将不保。
于是,他秘密联系大西军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李定国,希望能得到他的解救。
孙可望察觉了永历帝的图谋,便命白文选劫持永历帝。
白文选陷入两难之中: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是他的老大哥,谁也不愿得罪。
因此,他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一方面,他确实履行命令绑架了永历帝,另一方面,他故意放慢行程,为李定国的营救争取时间。
果然,白文选的计划成功了。
永历帝也知道白文选在助他脱险,所以,重获自由后,册封白文选为公爵。
尽管此时南明朝廷的爵位已经贬值,但毕竟是一份荣誉。
孙可望对李定国的行为极为愤怒,发动了内战,结果很快失势,只得投降清军。
白文选的归降
孙可望投降后,清军迅速掌握了南明的虚实,随后对南明最后一块根据地——云南,展开了猛攻。
南明军队在清军的攻势下迅速崩溃,永历帝无奈只得逃亡缅甸,留下李定国、白文选继续组织抗清。
然而,此时的南明大势已去:一方面,清军已占据中原十几年,新生代的百姓对明朝几乎没有任何印象,使得白文选的部下士气低迷。
另一方面,频繁的战斗导致白文选的部队不断减员,连白文选自己也对南明的抗清事业丧失了信心。
最终,在清军的诱降下,白文选做出了降清的选择。
南明功臣白文选之所以降清,根本原因在于南明自立国伊始便是一个松散的、毫无凝聚力的王朝。
这样一个内讧不断、外部抗击乏力的王朝,失败可谓理所当然。
白文选的投降,实质上反映了南明抗清运动毫无希望
,并且南明自身存在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