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提议,陶铸进京任职,毛主席:你这个人,爱放炮

发布时间:2024-09-18

1966年5月,陶铸赴京开会,回来后心情沉重,面对妻子曾志,几次欲言又止。

曾志和陶铸不仅是夫妻,更是革命同行者,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便约定不互相打听对方的工作。

陶铸不说,曾志也未追问。

第二天,夫妻俩吃午饭时依然沉默许久,陶铸终于开口了:“曾志,中央决定调我进京工作。”这是一个突然且重要的消息。

曾志关切地问:“去做什么?”陶铸答:“中宣部部长。”曾志当即皱眉,说:“你不合适,你胜任不了这个职位。”知夫莫若妻,其实陶铸心里也有数,他点头说:“很多同志也认为我不适合。” 曾志果断劝道:“那你就向中央推辞掉。”陶铸无奈地摇头:“辞是辞不掉的,我已经考虑了很久,事已至此,也只能接受了。” 陶铸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这个任命。

事实上,这个职位是邓小平提议,毛主席亲自批准的。

解放战争期间,陶铸一直战斗在东北,担任过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是林彪的旧部。

邓小平为何推荐并不熟悉的陶铸呢?因为陶铸是一个难得的实干家。

在东北时,他在地方工作和根据地建设中累到吐血,但依旧日夜操劳,无休止地工作,表现出极高的才华和干劲。

建国后,陶铸长期主政中南地区,担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守卫南大门,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展现了其主持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那个年代,最需要的就是像陶铸这样的实干家。

尽管邓小平不熟悉陶铸,但他仍然推荐了陶铸,毛主席也同意。

在此之前,陶铸已经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但他的主要工作重心还是在中南地区,担任中南局第一书记。

这次被任命为中宣部长,陶铸必须进京工作。

几个月后,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陶铸当选为政治局常委,排在周总理之后,成为正国级领导人,这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

陶铸同时仍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总理,通宵达旦地工作。

妻子曾志在广州生病,高烧持续20多天,突然休克,陶铸甚至没有时间去照顾,只能让妻子来北京。

一家人在北京团聚了,但陶铸的心情却非常不好。

每天回到家里,总是沉默不语,表情痛苦。

有时会突然发脾气:“你们为什么问我,又不是我陶铸决定的,我也想不通。” 曾志是毛主席在井冈山的老战友,她与毛主席关系非常好。

有一次,毛主席对曾志说:“陶铸这个人,做事大刀阔斧,但也爱放炮,浑身是刺。” 毛主席对陶铸的评价很中肯,前半句赞扬了他的实干精神,后半句则指出他性格中的缺陷,爱放炮,说话不考虑后果,容易得罪人。

曾志后来平静地对陶铸说:“我和你的性子都太强,两人在一起总是争论不休。” 因为这种性格,陶铸很快受到了批判。

一次会议后,毛主席单独留下陶铸谈了一个多小时,态度亲切且幽默地说:“你这个人呀,就是说话不注意,爱放炮。

在中央工作不同于地方,要处处注意谦虚谨慎。” 然后毛主席问陶铸:“我让你到中南地区了解情况,你怎么还不下去?”陶铸如实回答:“最近事务太多,总理一个人忙不过来,我想先安顿一下工作再下去。” 毛主席说:“赶紧下去为好,多听少说,多走多看,遇事要谨慎,两个月不够,就三个月。”毛主席最后说:“你的那两本书,曾志寄给我,我都看了。《松树的风格》好是好,但也没有多大意思。” 1969年,陶铸去世,享年61岁。

他的绝命诗《赠曾志》成为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最后纪念: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