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1978年10月,一部名为《望乡》的日本电影在中国公映 ,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和争议。这部电影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
《望乡》以二战时期日本妇女到东南亚当妓女的悲惨经历为背景 ,控诉了军国主义的罪孽。在那个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年代,这样一部题材敏感、内容大胆的电影无疑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如一位观众回忆:“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看到所谓妓女题材的电影,一帮军人上岸以后,一大群人抱着小姐,当时那种感觉,真的是,就是快窒息了,看那个电影。”
然而,《望乡》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在那个电影资源匮乏的年代, 它成为了中国观众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 。由于一票难求,很多人只能在电影院外通过大喇叭“听”电影。这种独特的观影方式,被一些人称为“听电影的习惯”。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在那个星期里,每天晚上,他们都会跑遍重庆的五个电影院追着拷贝,一场接一场地看,实在买不到票就在电影院外听广播。”
《望乡》的上映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一方面,它被一些人斥为“黄色电影”,甚至有妇联工作人员打电话投诉。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知识分子站出来为这部电影辩护。著名作家王蒙就曾公开表示支持,认为电影中的镜头并没有含有任何猥亵的意味。这种公开的争论和讨论,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实属罕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思想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 《望乡》还与巴金的《随想录》有着密切的联系 。巴金在《随想录》中多次提到《望乡》,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反思文革。他认为,《望乡》对待自己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态度,与他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了对自己民族、对文革的思考和反思。这种由一部外国电影引发的自我反思,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望乡》的引进和传播,标志着 中国电影文化开始走向开放 。它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电影题材的单一性,也为后来更多外国电影的引进铺平了道路。据统计,仅在1978年一年,就有超过一百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在中国上映,而文革期间被允许公映的电影加起来总共不超过五十部。
《望乡》在中国的这段历史,不仅是一部电影的传播史,更是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观众观影习惯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感叹:一部电影,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