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六卿成就晋国霸主之位,但也最终葬送了晋国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度,既是其称霸春秋的利器,也是最终导致其灭亡的根源。这一制度的兴衰,折射出春秋时期诸侯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以及由此引发的权力更迭。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回国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三军六卿制度。这一制度规定,晋国军队分为中、上、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共六位高级将领,称为“六卿”。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掌国家大权。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等十一个世族轮流担任。

这一制度的建立,源于晋国早年的宗族相杀惨剧。晋献公继位后,为避免重蹈覆辙,迫害晋室宗子,导致国内由异姓卿大夫把持国政。晋文公继位后,鉴于身边全是异姓功臣,便设立了三军制,以异姓卿士共谋国事。

三军六卿制度的实施,使晋国迅速强大。六卿出将入相,掌管军政大事,成为晋国的议政大臣。他们协助晋公“尊王攘夷”,抵御外侵,捍卫华夏文明。在这一制度下,晋国历经襄公、灵公、成公等多位国君,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然而,这一制度也埋下了晋国灭亡的种子。随着时间推移,六卿家族逐渐形成庞大势力,与晋公室的矛盾日益加深。晋平公晚年,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此后,六卿特指这六大家族。

六卿家族的崛起,导致晋国公室日益衰弱。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爆发,赵、魏、韩三家联手消灭了执政的智氏,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

三军六卿制度的兴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它既帮助晋国成为霸主,又最终导致其灭亡,成为晋国历史上的双刃剑。这一制度的演变,也预示着中国即将进入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