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厦门胡里山炮台,这座建于19世纪末的海防要塞,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如今已成为厦门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胡里山炮台始建于1894年,历时两年八个月建成。它位于厦门岛东南端,三面环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炮台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结构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欧洲和明清建筑风格。历史上,它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是厦门海防的重要屏障。
炮台最引人注目的是两门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280毫米海岸炮。这两门大炮口径280毫米,全炮重量87吨,有效射程可达19760米。其中一门至今仍保存完好,被誉为“世界现存十九世纪制造的、完整保留在炮台原址的后膛海岸炮”,并入选了国家“十二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项目和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胡里山炮台的建造过程充满艰辛。当时清政府财政困难,购炮筑台的费用高达30万两白银。闽浙总督卞宝第和谭钟麟先后上书朝廷,请求拨款。最终,他们通过裁撤兵勇、发动地方绅商集捐等方式,才凑齐了购炮筑台的费用。这一过程反映了晚清政府在海防建设上的艰难抉择。
如今,胡里山炮台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景区内除了展示克虏伯大炮外,还陈列了多尊明清铁炮,以及奇石、古代战炮、宝剑等文物。景区还推出了红夷火炮清兵操演、4D影院等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从历史的海防要塞到今天的旅游胜地,胡里山炮台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它不仅是一座军事遗迹,更是一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在和平年代,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它也展现了中国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的努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胡里山炮台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遗迹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