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鲁迅和张爱玲,两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不仅在文学成就上令人瞩目,更巧合的是,他们都出生在秋天。1881年9月25日,鲁迅降生于浙江绍兴;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在上海出生。这两个秋天出生的人,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更在作品中对秋天有着深刻的描绘和感悟。
鲁迅的秋天,是沉郁而深沉的。在他的笔下,秋天常常与孤独、寂寥相联系。在《秋夜》中,鲁迅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看似简单的描述,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孤独感。而“在我的后园”这一开头,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封闭、孤寂的空间。鲁迅眼中的秋天,是“一无所有的杆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是“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的小青虫。在这个秋天的深夜,鲁迅仿佛预见了自己的命运,正如他所说:“我终于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相比之下,张爱玲的秋天则显得更为细腻而感伤。在她的作品中,秋天常常与繁华落尽后的凄凉相联系。正如她自己所说:“秋天,是热与冷、明与暗的过度,是颓唐的辉煌,是无奈的挣扎。”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写道:“流苏觉得自己是一只蝴蝶,已经飞过了万水千山,最后才飞到这一片花丛里。”这句话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更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沧桑与无奈。张爱玲的秋天,是“深深庭院里晒着太阳,古旧的太阳,照不见人影,照见了也形影孤单”的景象,是“5岁那年,她在天津老家。年初一的早上,她醒来时鞭炮已放过了,她嚎啕大哭”的场景。在这个秋天的背景下,张爱玲仿佛提前步入了中年,她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沧桑。
有趣的是,两位作家不仅出生在秋天,最终也在秋天离开了人世。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张爱玲则在1995年9月8日离世。这种巧合似乎暗示着什么,仿佛秋天不仅是他们生命的起点,也是终点。正如张爱玲所说:“这两个秋天出生的人,又都在秋天里死去。”
鲁迅和张爱玲,这两个在秋天出生的人,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独特的秋天。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鲁迅的沉郁深沉,还是张爱玲的细腻感伤,都深深地烙上了秋天的印记。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他们收获了文学的硕果,也留下了永恒的文学经典。他们的秋天,不仅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人生的缩影,是文学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