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8月22日22时54分,我们迎来了2024年的处暑节气。这个标志着夏季结束、秋季开始的节气,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处暑,顾名思义,就是“暑气至此而止”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从这一天开始,白天逐渐变短,太阳高度降低,天气开始转凉。然而,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虽然暑气渐消,但中午的阳光依然炙热,提醒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在这个过渡的节气里,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交织出一幅独特的图景。在南方,人们有吃鸭子的习俗。鸭肉性凉,适合祛暑降燥。而在北方,老北京人则喜欢喝酸梅汤,正如老话所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这些传统饮食不仅符合中医“补秋”的理念,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健康养生的选择。
除了饮食,处暑节气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在沿海地区,渔民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期盼丰收而归。这种传统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在城市里,人们则喜欢在这个时节出游迎秋,欣赏“七月八月看巧云”的美景。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节气习俗也在不断演变。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的那样,处暑时节的养生需要结合现代科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建议,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莲子、芡实、薏米等健脾养胃的食材,同时减少寒凉生湿的食物摄入。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志宏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保持合理的膳食习惯,科学规律进餐,加强自我管理,定期监测健康指标。这些现代医学的建议,与传统节气养生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处暑时节也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王全桂提醒,要采取预防措施,如减少外出、佩戴防护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这些现代医学的建议,为传统节气养生注入了新的活力。
处暑节气,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节气,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更加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