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张飞的功绩怎么样?为什么他总是酒后鞭打士兵呢?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以勇猛著称,与关羽并称“万人敌”,是刘备的重要亲信之一。然而,这位猛将的一生,既充满了辉煌的战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张飞勇猛善战屡建奇功

张飞的军事才能在多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备败退。在长坂坡,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面对曹操大军毫不畏惧,厉声喝道:“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操军无人敢近,刘备因此得以安全撤退。

在刘备攻取益州的战役中,张飞更是大显身手。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张飞领军入川。在江州,他生擒巴郡太守严颜。面对严颜的不屈,张飞大怒,欲斩之。但严颜的凛然正气打动了张飞,他最终释放了严颜,并将其引为上宾。这一义释严颜的举动,展现了张飞粗中有细的一面。

建安二十二年(218年),张飞在巴西之战中大破魏将张郃。他率精兵万余人主动进攻,利用地形优势,将张郃军各个击破,迫使张郃弃马攀山而逃。这场胜利巩固了蜀汉在汉中的地位。

性格暴躁导致悲剧结局

尽管张飞战功赫赫,但他性格中的缺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三国志》记载, 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对待士卒极为严苛。刘备曾多次告诫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然而张飞并未改正。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命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 临行前,张飞被帐下将领张达、范强谋杀,首级被送往东吴。刘备闻讯后叹息道:“噫!飞死矣。”这位勇猛的虎将,最终未能死于沙场,而是死于部下之手,令人扼腕叹息。

历代评价褒贬不一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张飞:“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这一评价道出了张飞作为“万人敌”的勇猛形象。然而,陈寿也指出:“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一评价既肯定了张飞的军事才能,也指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后世对张飞的评价褒贬不一。唐代颜真卿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张飞位列其中。宋代将他列入七十二名将,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也有张飞的名字。这些都体现了张飞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学艺术中的张飞形象

在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张飞的形象被进一步艺术化。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他与关羽、马超、黄忠、赵云并称为“五虎上将”,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在民间艺术中,张飞常被描绘为粗犷、勇猛、好酒的形象,虽然这些特征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但已成为了张飞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飞的一生,既是勇猛善战的军事家,也是性格缺陷的牺牲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杰出的将领,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也可能导致悲剧的结局。张飞的形象,既体现了三国时期武将的风采,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