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户部巷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武汉户部巷,这条长约150米的小巷,承载着4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从明代的普通小巷,到清代因毗邻藩台衙门而得名,再到如今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户部巷的变迁折射出武汉饮食文化的演进,也反映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市井风情。

户部巷的得名颇具历史渊源。明清时期,这里是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衙门所在地,主管钱粮户籍,职责与京城户部相仿,故民间称为“户部”。户部巷正好位于藩库和武昌府粮库之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古往今来,因紧靠长江码头,舟车络绎,人气鼎沸,自然形成了商贩往来交易之地。各式小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渐渐名声鹊起,长久不衰。

“早尝户部巷,宵夜吉庆街”,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道出了户部巷在武汉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武汉人“过早”(吃早餐)的首选之地,户部巷汇聚了众多汉味小吃。从传统的热干面、豆皮、面窝,到创新的铁板炒饭、中式鲜味汉堡,再到各种汤饮和烧烤,户部巷的小吃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其中,蔡林记热干面、老谦记炒豆丝、徐嫂子糊汤粉等更是声名远扬,成为武汉美食的代表。

然而,户部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40年代,谢氏面窝在此安家落户,打响了招牌。但到了50年代,随着餐饮业的国营合作化,户部巷内的早点摊渐渐没落。直到70年代,有人家在此重开店铺,才慢慢聚拢了人气。80年代,随着中华路一带成为武汉市公交起终点和客运轮渡的集中处,户部巷再次焕发活力,成为上班族“过早”的“客栈”。

进入新世纪,户部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2年,武昌区政府决定实施“早点、健康、就业、防盗、互助”五大亲民工程,将户部巷选为试点之一。经过数月的改造工程,户部巷重现明清古朴风韵,成为一条古香古色的小吃巷。此后,户部巷又经历了两次扩建,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完善。

如今的户部巷,不仅是武汉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成为了外地游客了解武汉饮食文化的窗口。从户部巷出发,步行十几分钟可以到达武汉长江大桥,欣赏美丽的夜景。不远处的黄鹤楼,更是为这条小巷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户部巷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武汉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既保留了传统的汉味小吃,又不断推陈出新,适应现代人的口味需求。户部巷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武汉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漫步户部巷,品味各式小吃,感受熙熙攘攘的人流,仿佛穿越了时空,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成长。户部巷,这条承载着400多年历史的小巷,将继续书写着属于武汉的美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