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圣地红馆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红磡体育馆,简称“红馆”,这座位于香港九龙红磡湾的综合室内多用途场馆,自1983年4月27日启用以来,不仅见证了香港流行音乐的辉煌岁月,更成为了香港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象征。

红馆的诞生源于1960年代香港市政局的远见。当时,市政局计划在香港岛兴建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室内体育馆,但由于选址问题,最终决定在九龙红磡湾填海地上建设。1973年3月,红馆的地基工程正式开始,历经8年建设,于1981年8月完工。这座由时任工务局建筑师鲍绍雄设计的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建造技术,先兴建屋顶架构,再提升至设计高度,最后建造支撑场馆的四面主墙。这种创新的建造方式,为红馆日后的多功能使用奠定了基础。

红馆的建筑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其外形上阔下窄,呈钻石形或倒金字塔形,内部设有12500个座位,其中10500个固定座位,2000个移动座位。这种设计不仅美观,更实用:在举办大型演出或赛事时,可以灵活调整座位布局,满足不同活动的需求。红馆的表演场面积达1680平方米,可装置成中央(四面台)、正面或闸角位(三面台)等编排,适应各种类型活动。这种灵活性使得红馆成为了香港乃至亚洲首屈一指的娱乐表演场地。

红馆的启用恰逢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1983年5月,许冠杰在这里举办了首场演唱会,开启了红馆作为音乐圣地的新篇章。随后,邓丽君、张国荣、谭咏麟、Beyond等华语乐坛巨星纷纷在此登台,红馆逐渐成为了香港流行音乐的代名词。据统计,从1983年4月至2006年3月间,在红馆举行的活动超过4300项,入场观众约3200万人次,使用率一度高达97%。

然而,红馆的意义远不止于音乐。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庆典晚会在红馆举行,这一历史时刻让红馆成为了香港同胞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此后,红馆不仅承办了无数本地及国际大型活动、会议及音乐会,还见证了香港社会的变迁。从体育赛事到文化活动,从政治集会到商业展览,红馆始终是香港社会生活的重要舞台。

红馆的独特设计和多功能设施,使其成为了香港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在这里,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香港人可以共同欣赏音乐、观看比赛、参与活动,形成了一种超越个体差异的集体认同。红馆的存在,不仅丰富了香港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香港这座国际大都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如今,红馆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虽然它不再是香港唯一的大型室内场馆,但它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红馆见证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兴衰,记录了香港社会的变迁,更成为了香港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在未来,我们期待红馆能够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为香港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