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庙宇中常见的汉字,“龛”是什么意思?拼音该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龛,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 龛的本义是指龙的样子。 然而,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龛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庙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龛字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龛,龙貌也。”这一解释反映了龛字最初与龙的形象有关。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龛的含义逐渐扩展,开始指代供奉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 这一转变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

在佛教文化中,龛成为了供奉佛像的重要载体。 江总在《摄山栖霞寺碑》中写道:“庄严龛像,首于西峰石壁。”这生动地描绘了佛龛在寺庙中的重要地位。龛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信仰的象征,承载着信徒对佛法的虔诚。

龛的形态多样,既可以是壁龛,也可以是独立的佛龛。壁龛通常嵌入墙壁,而独立的佛龛则可以是单独的小阁子。无论是哪种形式,龛都是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神圣空间。正如《新华字典》中所解释的:“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

除了在佛教中的应用,龛在汉语中还有其他含义。它可以指代容纳或盛装的容器,也可以比喻平定或攻克。例如,《法言·重黎》中提到:“刘龛南阳。”这里的龛字就取攻克、平定之意。

在现代汉语中,龛字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它可以指代任何用于供奉或展示的特定空间,如壁龛、龛座等。这种演变反映了龛字从宗教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的延伸。

龛字的读音为kān,国际音标为[kan] 。在汉语拼音中,龛的声调为第一声。这个读音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有所变化,如粤语中读作ham1。

从龙的形态到供奉佛像的神圣空间,龛字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文化与外来宗教的融合过程。它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在庙宇中,龛不仅是佛像的居所,更是信徒心灵的归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龛,这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它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华文化包容性与创新性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