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更新!苹果手机上线通话录音功能,恐成鸡肋!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Image

苹果终于在iOS 18中加入了通话录音功能,这一“史诗级更新”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作为智能手机行业的领军者,苹果为何在如此基础的功能上姗姗来迟?这项功能又为何在推出之际就陷入了舆论漩涡?

苹果手机的通话录音功能可谓命运多舛。早在2017年,就有用户在知乎上抱怨iOS不支持通话录音给自己带来了极大不便。然而,出于对用户隐私的保护,苹果一直对此功能持谨慎态度。直到2024年,苹果才在iOS 18中正式推出了这项功能。

然而,苹果的通话录音功能并非完美无缺。最引人注目的是,当用户开启录音时,系统会自动通知对方。这一设计初衷是为了保护被录音者的隐私权,避免单方面录音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然而,这一设计却遭到了用户的广泛吐槽。有用户表示,在工作沟通或维权等场景下,他们并不希望对方知道自己在录音。

苹果的这一设计反映了其在隐私保护和功能实用性之间的艰难权衡。在全球范围内,通话录音的合法性存在差异。例如,在美国,大部分州允许单方面录音,但也有十几个州要求双方同意。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则规定录音须在参与者知情且同意的状态下进行。苹果作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品牌,采取一刀切的策略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

然而,苹果的这一做法也暴露了其在功能创新上的保守。相比之下,国产安卓手机早已将通话录音作为标配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小米的智能助理可以代替用户接听骚扰电话,并实时将通话录音转化为文字记录。OPPO的AI大模型通话摘要功能不仅能提炼通话重点,还能识别关键信息生成待办事项。三星则推出了通话实时翻译功能,将对方的语音翻译为用户熟悉的文字。

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苹果的通话录音功能显得有些“小儿科”。虽然iOS 18的通话录音支持了AI语音转文字和摘要提取,但这在安卓阵营早已是基本功能。苹果似乎仍在追赶,而非引领。

苹果的这一决策也反映了其在AI时代的焦虑。今年2月,苹果被曝出放弃了近10年的造车业务,转而全力投入AI。在WWDC24上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虽然展现了苹果在端侧AI的优势,但也暴露了其在数据和算力上的局限。苹果坚持不收集和存储用户数据,这虽然保护了隐私,但也可能限制了AI能力的持续进化。

苹果在隐私保护和功能创新之间的平衡,反映了智能手机行业的一个普遍困境。在AI时代,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功能,是所有厂商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苹果的选择,或许代表了一种保守但稳健的路线。但对于用户而言,他们更期待的是既能保护隐私,又能带来创新体验的产品。

苹果的通话录音功能,虽然姗姗来迟,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的窗口。在这个AI驱动的新时代,苹果能否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