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潮汕地区以其独特的“排外性”闻名,这种排外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深深植根于其社会结构之中。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封闭的特性,成为了潮汕宗族社会保持完整性的关键因素。
潮汕人的排外心理可以从一句俗语中窥见一斑:“话呾平样,赚钱相共分都勿”,意思是“说的话不一样,赚了钱平分都不要”。这种观念导致潮汕人对“家己人”(自己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排斥说其他方言的人。这种排外心理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潮汕人对“本地种”的推崇与偏爱,认为本地的蔬菜、水果、鸡蛋等都比“外地种”地道、好吃。
然而,正是这种排外性,成为了潮汕宗族社会保持完整性的关键。潮汕历史上只有秦汉、唐宋时期的少数人口大迁徙,人口流动少导致一个村庄基本上都是同姓有血缘关系的人。这种人口结构的稳定性极大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使得各种美食、习俗能够祖祖辈辈传下来。
潮汕地区的宗族势力强大,少数“乡贤”把持基层,形成了类似传统士绅社会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营老爷”、拜宗祠、老人政治等所谓的“传统文化”有了存在的土壤。同村同族同姓,世世代代都是这里的人,大家对于传统习俗的尊崇是刻在骨子里的。
潮汕地区的“排外性”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方言上。潮汕话有8个声调,保留了中古汉语“四声八调”的声调格局,这种复杂的声调系统加上连读变调规律,常常使学习者望而生畏。这种语言的复杂性不仅增加了对外来者的门槛,也成为了维系潮汕族群情感的重要纽带。
然而,这种排外性并非一成不变。潮汕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正如历史学家陈海忠所言,潮州文化呈现出“守正”“创新”并行不悖的特点。在守正方面,表现为恪守忠孝义的传统核心价值观,遵循传统生活方式;在创新方面,则表现为潮州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迁移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族群的文化,在应对新的环境中不断生成新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排外性”与其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排外性既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它使得潮汕地区在保持其独特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和创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体现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