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2020年版《中国药典》正式将穿山甲从药典中除名,这一决定标志着一种传统中药材的正式“退役”。穿山甲曾被视为通乳、活血、消肿的良药,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杀,其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据调查,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穿山甲种群数量已下降90%。
穿山甲的弃用并非偶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穿山甲鳞片的主要成分与人类指甲相似,其药用价值远低于传统认知。同时,过度依赖野生动物入药不仅威胁到濒危物种的生存,也不利于中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药典中删除穿山甲,体现了对野生资源保护与中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然而,穿山甲的药用功能并非无可替代。在农村,就有几种常见的草药可以发挥类似的作用:
王不留行,又名“王不留”,具有通乳、利尿的功效。它是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后即可采收。古人云:“王不留走而不守”,形容其走窜之性强,因此有“妇人乳常流”的说法。
益母草,有活血通经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瘀导致的经闭。这种植物在农村较为常见,其茎叶可入药。
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它能破血行气,消癥化积,对于治疗癥瘕积聚有良好效果。
此外,穿山龙(又名穿地龙)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草药。它分布广泛,从东北到长江流域均有生长。穿山龙具有止咳、活血、治疗跌打损伤和痈疽脓肿等多种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治疗思想。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草药视为穿山甲的直接替代品,而应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穿山甲从药典中除名,不仅是对一种濒危物种的保护,更是对整个中医药体系的反思和革新。它提醒我们,在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尊重科学,保护生态。未来,我们应该加大对人工栽培药材的研究和开发,寻找更多安全、有效的替代品,以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