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2023年8月,一则关于“摩羯风速最大可达‘17级’”的消息引发关注。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气象科学和防灾减灾的深意。
台风强度的衡量标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806年,英国海军军官弗朗西斯·蒲福编制了《蒲福风力等级表》,将风力分为0到12级。这一分级方法最初主要用于航海,后来也被应用于陆地气象观测。然而,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和防灾减灾需求的增加,原有的12级分级已无法满足对强台风的描述。
2001年,中国气象局在《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中将台风强度补充到17级。这一调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台风实际风速的科学观测。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标准,13级风速为37.0-41.4米/秒,14级为41.5-46.1米/秒,依此类推,直到17级的56.1-61.2米/秒。这意味着,当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73米/秒时,已超过17级的最高标准,可被称为“18级”台风。
然而,台风强度的衡量并非只有这一种标准。不同地区和机构采用的测量方法和分级标准存在差异。例如,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采用每1分钟内的平均风速,而中国气象局则采用每2分钟内的平均风速。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台风强度的评估出现偏差。
以台湾中央气象局为例,其采用的“强烈台风”标准为10分钟平均风速达到每秒51米(时速185公里)或以上。这一标准等同于中国大陆的“超强台风”级别。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以前,台湾甚至设有“超级强烈台风”等级,门槛为1分钟平均风速达到每秒67米以上(超过每小时240公里)。这一标准之高,足以说明极端天气事件的威力。
台风强度分级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在2014年宣布,从2015年起正式增设“超强台风”等级,以评价10分钟平均风速超过每小时220公里的热带气旋。2022年,这一标准又被下调至每小时185公里以上。
这种分级标准的演变反映了气象科学的进步和防灾减灾需求的变化。随着观测技术的提升,我们对台风强度的认识更加精确;同时,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原有的分级体系。
然而,台风强度分级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挑战。不同标准之间的转换和比较可能造成混淆,影响公众对台风威胁的认知。因此,加强国际间气象合作,推动统一的台风强度衡量标准,对于提高全球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我们需要以更加科学、统一的方式评估和应对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这不仅需要气象科学家的努力,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应急管理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气候挑战,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