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在太行山脉深处,有一个被誉为“八路军掌上明珠”的地方——黄崖洞兵工厂。这个创建于1939年的兵工厂,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基地,更是中国军工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黄崖洞兵工厂位于山西省黎城县西北部,地处太行山脉中部。这里壁立千仞,只有一条狭长的“S”形通道与外界相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优势,才决定将原先设在榆社县韩庄村的兵工厂总部迁至此处。
兵工厂的建设过程异常艰难。从韩庄村到黄崖洞有一百多里,沿途冈峦起伏、沟壑纵横。工人们顶风冒雨,一边填沟修路,一边抢运机器。大型设备不易搬动,就化整为零,一片一片地搬到黄崖洞,然后再重新安装。不到半年,工房、宿舍、办公室相继建成,沿着山谷分布在大约2平方公里的厂区内。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没有精密仪器,就拿韭菜叶当量具;缺少现代化机床设备,就用锉刀制造枪械。正如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所说:“全凭一把土锉刀,太行山上出英豪。夺了边区状元印,《新华日报》天天飘。”
黄崖洞兵工厂的生产成就令人瞩目。到1940年底,兵工厂共生产步枪4100余支,其中3000余支是八一式马步枪。这种枪射击精度较高,刺刀锋利,枪体轻巧、坚固、外形美观,一举解决了步枪自制和规格统一问题。1941年下半年起,兵工厂重点转向制造五〇炮、五〇弹和八二迫击炮等,成为我军的炮弹生产工厂。到1941年11月,共制造五〇炮800余门,炮弹2万余发。
黄崖洞兵工厂的存在,对日军构成了重大威胁。1941年11月,日军集结5000多人兵力,妄图摧毁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1500人与日军激战8昼夜,最终以敌伤亡1000余人、我伤亡160余人的战绩,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这场战斗被中共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军工领域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技术骨干奔赴全国各地兵工厂,成为我军武器装备研发生产的重要基石。2018年,黄崖洞兵工厂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名单,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得到了充分肯定。
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军工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它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中国军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太行山深处,这颗璀璨的“明珠”将继续闪耀光芒,激励着一代代军工人砥砺奋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