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扬州十日之战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1645年5月20日,扬州城破。南明兵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史可法拔剑自刎,被部下阻拦。清豫亲王多铎劝降,史可法严词拒绝:“我来此,祗索一死耳!”随后壮烈就义,年仅45岁。这是扬州十日之战中最悲壮的一幕,也是明清易代之际无数英雄事迹中的一个缩影。

扬州十日之战是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的大屠杀。当时,史可法组织军民对清军殊死抵抗。清豫亲王多铎成功突破江淮防御线包围扬州。四月廿四日,清军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史可法再次向弘光帝求援,但没有回应。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扬州城被攻破。清军攻占扬州后,多铎恼羞成怒下令屠城。根据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大肆屠杀,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书中描述道:“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然而,关于遇害人数,后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史学家张德芳指出,根据当时扬州附近各个乡村的报告,该地区人口总数约为49万。加上17世纪扬州的人口统计数,扬州府总人口为100万。在各种情况下,攻城时挤进扬州城的人口最大数量至多应该是20万—30万人。澳大利亚东亚史博士安东篱也认为,《十日记》记载的八十万数字不可能如此之高,明清战争时期的伤亡数字通常都不可靠,王秀楚提供的数字最好被理解为对屠杀可怕程度的表述。

尽管具体数字存在争议,但扬州十日之战的惨烈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扬州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明清历史的进程。多铎后来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宣告:“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这句话道出了扬州十日之战对清朝统治的深远影响。

后世对这场战役有着不同的评价和纪念方式。清代史学家计六奇记载了清兵在扬州的屠杀。康熙年间诗人钱澄之的《扬州》诗写道:“水落邗沟夜泊船,一般风物客凄然。关门仍旧千樯塞,市井重新百货填。商贾不离争利地,儿童谁识破城年?当时百万人同尽,博得孤忠史相传。”这首诗既描绘了战后扬州的景象,也表达了对史可法忠贞不屈精神的敬仰。

扬州十日之战是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史可法的忠贞不屈,扬州百姓的英勇抵抗,都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扬州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明清历史的进程。它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英雄的壮举,也有平民的苦难;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正是这些复杂而真实的历史细节,构成了我们民族记忆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