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28)—云冈石窟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云冈石窟,这座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佛教石窟群,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北魏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见证。始建于公元460年的云冈石窟,历经6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留下了59000余尊造像和1100多个佛龛,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兴盛于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年)。这一时期,北魏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大力提倡佛教,云冈石窟便成为了他们宣扬佛法、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正如《魏书·释老志》所载:“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携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演变,生动地反映了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历程。早期的“昙曜五窟”(16-20窟)以宏大的规模和粗犷的风格著称,佛像面形方圆,肩宽且平,体现了鲜卑族的剽悍与强大。中期石窟则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佛像开始呈现华衣霓裳、笑靥雍容的特征,反映了汉式建筑、服饰、雕刻技艺和审美情趣的逐渐显露。晚期石窟造像则呈现出“秀骨清像”的特征,体现了北魏后期社会流行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音乐、舞蹈等多元文化的缩影。第12窟被誉为“音乐窟”,窟内雕刻有各种乐器和乐伎形象,展现了北魏时期“戎华兼采、胡乐铿锵”的音乐盛况。据统计,云冈石窟共有20余个洞窟雕有500多件乐器形象,其中既有汉民族的琴、筝、箫,也有龟兹五弦、波斯竖箜篌等胡乐器,生动地记录了当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沧桑,云冈石窟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1961年将其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采用数字扫描和3D打印技术,实现了石窟的等比例精准复制,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走”出石窟,与更多人见面。

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历史意义,更在于它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发。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俞冰在参观云冈石窟后表示:“我在云冈石窟,看到了千百年前中外文化交流的斧痕。那种美美与共的大同之美触动着我的创作灵感。”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李莉则通过对云冈石窟伎乐天舞蹈形象的研究,编写了《云冈舞基础教程》,将“云冈舞”搬上了舞台。

云冈石窟,这座镌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书,不仅记录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创新与融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正如云冈石窟研究院考古所文物修复室副主任樊莉所说:“云冈微笑,不仅传递出一种理想化、永恒的美,也蕴含着民族交融的意涵,折射了1500多年前北魏建都平城时的开放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