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间】消失的“里氏震级”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1935年,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概念——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这个简单的对数标度系统,首次为地震的强度提供了一个定量的衡量标准。在当时,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为地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里氏震级的定义相当直观:它基于距离震中100公里处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如果这个位移为1微米,那么震级就是0;如果位移是1毫米(1000微米),震级就是3。这种简单的计算方法使得地震的强度可以用一个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数字来表示。

然而,随着地震学研究的深入,里氏震级的局限性逐渐显现。首先,它只能准确测量震级在6.8以下的地震。对于更大规模的地震,里氏震级会出现“饱和”现象,无法准确反映地震的实际强度。其次,里氏震级与地震的物理过程没有直接联系,这使得它在解释地震机制时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震学家们开始探索更先进的震级测量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简称MW)。这种方法直接基于地震断层的物理特性,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震的能量释放。矩震级的引入,标志着地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里氏震级到矩震级的演变,反映了地震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描述地震的强度,而是试图深入理解地震的物理机制。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震级测量的准确性,也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尽管里氏震级已经被更先进的方法所取代,但它在地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正是这个简单的标度系统,为地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激发了科学家们对地震本质的深入探索。今天,当我们谈论地震时,仍然会不自觉地使用“震级”这个概念,这正是里氏震级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科学的进步往往就是这样:从简单的观察开始,逐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氏震级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初级的科学发现,也可能成为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关键。在追求更精确、更全面的科学知识的道路上,每一个进步都值得我们珍惜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