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广为人知的俗语,道出了佛塔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然而,“浮屠”究竟是何物?它又如何从一个佛教术语演变成中国建筑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浮屠”一词源自梵语Buddha,最初指佛陀本人。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其含义逐渐扩展,不仅指佛,还涵盖了佛教、和尚,甚至佛塔。这种语义的演变,恰恰反映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
佛塔,梵文称Stupa,原意是指印度用来埋藏佛陀舍利的实心半球体坟丘。当这一建筑形式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塔。这一融合过程,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更深刻地反映在佛塔的各个组成部分中。
与中国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相呼应,中国佛塔多将高僧舍利和法器安放在塔下地宫之内。西安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为我们展示了这种融合的极致——它参照了唐代皇室的墓葬结构,却又融入了佛教元素。
在塔身设计上,中国佛塔继承了印度的“须弥座”“仰莲座”,同时又加入了祥云、如意、缠枝莲等中国传统雕刻纹样。更有趣的是,佛塔的形制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照应:四方塔、六角塔、八角塔等,分别对应佛教中的“四相”“六道”“八正道”等教义。
塔身的层数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三层佛塔代表三界,五层佛塔象征五乘,七层佛塔则与七菩提分相呼应。这种将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塔刹,即塔顶,是中国移植印度佛塔保留得最完整的部分。它不仅保留了印度佛塔的相轮、覆钵、须弥座等结构,还加入了宝瓶、圆光、华盖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装饰。这种融合,使得中国佛塔在保持佛教特色的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佛塔的中国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历代文人墨客登塔、咏塔,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佛塔也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发展出瞭望塔、风水塔、文昌塔等多种世俗功能。
从“浮屠”一词的演变,到佛塔建筑的中国化,我们看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生动例证。佛塔不仅是一种宗教建筑,更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佛教教义,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