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八纮一宇塔,压着238块来自中国的地标石头,到底是何意思?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1940年,一座名为“八纮一宇塔”的纪念性建筑在日本宫崎县拔地而起。这座高37米的塔,塔基使用了来自中国、朝鲜等地的238块地标性石头,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野心的象征。

八纮一宇塔的建造初衷是为了庆祝日本神武天皇即位2600周年。然而,它的真实意义远不止于此。塔名中的“八纮一宇”源自日语,意为“道义上的世界统一”,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标志性口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15年,由日本佛教在家众团体“国柱会”的“日莲主义者”田中智学创造。它不仅体现了日本统治者征服世界的野心,更成为了二战期间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政策的理论基础。

塔基使用的238块中国石头,包括来自长城、故宫、泰山山顶、南京中山陵、黄鹤楼等著名地标的石材,象征着日本对这些地区的征服和控制。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更是对被占领地区人民尊严的践踏。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这种抢来的石材既可证明日军所到之处,又可炫耀‘皇威’。”

八纮一宇塔的建造过程也充满了争议。据报道,超过6万人参与了修建,其中不乏被强制劳动的劳工。塔的四面浮雕描绘了“天孙降临”、“神武东征”、“民族协和”、“万世一系”的图样,背面还刻有日本皇纪2600年以来对外用兵所侵犯的国名、地名等武功战绩,进一步彰显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和日本的战败,八纮一宇塔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1946年,塔上的“八纮一宇”文字和象征武力的荒御魂像被削去,塔名改为“平和之塔”。这一改变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尽管如此,1962年荒御魂像又被重建,1965年“八纮一宇”文字也重新修复,显示了日本国内对于这段历史的不同态度。

八纮一宇塔的历史,折射出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衰。它不仅是日本侵略野心的见证,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反思与和解的缩影。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更应该警惕任何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野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