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祖师,与纯阳剑法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4-09-16

1

吕洞宾被誉为纯阳祖师 ,他所携带的宝剑被称为纯阳剑,而其所练习的剑法则为纯阳剑法。

吕洞宾一生致力于以纯阳剑法行侠仗义,因而流传下许多著名的神话故事。

根据《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的记载:“吕洞宾,唐朝京兆人,名岩,字洞宾。

他喜戴华阳巾,穿着黄白相间的衣服,系着大早绦,形象颇似张子房。

咸通年间曾考中科举,两次被调任县令,但因遇黄巢之乱,便举家迁至终南山修道,所至之处神秘莫测。

唐诗中有一首是吕洞宾所作,他的别号为纯阳子,也称回道人,被认为是八仙之一,亦称吕祖。

宋史中称其为关西逸人,以其剑术闻名,活百余岁而容貌如童;行走如风,转瞬即至百里之外,被世人视为神仙。”

吕洞宾不仅外表高大威猛,且聪慧过人,博学多才,勤奋好学。

“他广泛涉猎诸子百家之书,对于儒、佛、道三教的经典都有浓厚兴趣,尤其对《周易》和《道德经》爱不释手。

他思维敏捷,能够将三教理论融会贯通,记忆力极其惊人,一天之内便可背诵上万字,才华横溢,成文毫不费力。”

这为他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仕途发展以及精研医学、救死扶伤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也使他被民众视为神仙。

人人皆知吕洞宾曾参加唐代科举考试,这一点在正史和野史中都有记载。

至于吕洞宾是否“及第”或“两调县令”,还是未能中榜的问题,历史上至今仍存在争议,并非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然而,综合多方史料,可以确认的事实是:“值黄巢之乱,移家定居终南山修道。”

无论吕洞宾当时是否步入官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黄巢农民起义。

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城略地,社会动荡不安,摇动了唐朝的统治根基。

吕洞宾若当官,必然会弃官而逃;若不为官,亦难免卷入这场动荡之中。

正如史料所述:“晚唐战乱频仍,河东地区大族纷纷迁居南方,吕氏也应在其中,他避乱来到终南山,过上了清心寡欲的隐逸生活,因而有机会与钟离权等道士交往,讨论学问,最后弃家出走,融入道家,扶危济贫,从而实现了他的理想。”

2

吕洞宾出家后“潜心修行”

《宋朝国史》中记载:“关中逸人吕洞宾,虽年逾百岁,却貌如婴儿,世传其剑术。”由此可见,吕洞宾是一位精通剑术的道人。

他所练习的剑法究竟是什么?他的师父又是何人,历史上对此有两种说法。

经过考证,我们认为《道教百问》一书中的说法较为可靠。

书中提到吕洞宾“得遇钟离权,钟离权授其大道天遁剑法和龙虎金丹秘法”。

这一说法极具可信度,因为钟离权原为五代后晋将军,精通武艺;如此一名将军授予剑法,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均合乎常理。

1981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辞典》第401页中对于吕洞宾的介绍也印证了上述事实。

吕洞宾学剑后,刻苦修炼 ,“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快,世以为神仙。”他总是身背宝剑,游历四方,时常以剑为笔,题诗作赋。

尽管史书对吕的个性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其留下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刚毅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其《剑诗》中,吕洞宾这样写道:“欲整锋芒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

手中气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条。”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吕的修炼之路,虽然艰苦卓绝,但他坚持不懈。

清晨开匣取出银光闪烁的宝剑时,如同“龙嗥”般的清脆响声,即使冰雪覆盖,手中的剑愈练愈勇,气概磅礴,以剑劈石,火花飞溅,留下如蛇般深深的剑痕。

作为一个无拘无束的修道者,能在清晨寒风中苦练剑法,展现出他的刚毅和不畏苦难的精神,让人倍感敬佩。

人皆有追求,而 吕洞宾的追求可用“侠”字概括

他练剑的目的,正如他诗中所描绘的,是为了让“奸血默随流水尽,凶膏今逐渍痕消。

消除浮世不平之事,与尔相将上九霄。”他希望斩除邪恶,铲除不公,以此实现“上九霄”的成神飞升之志,这股侠义之气贯穿于诗词之间。

在吕的另一首《赠剑客》诗中,其刚毅个性和侠肝义胆展露无遗。

诗中写道:“粗眉卓竖语如雷,闻说不平便放怀。

仗剑当客千里去,一更别我一更回。

庞眉斗竖恶精神,万里腾空一踊身。

背上匣中三尺剑,为天且示不平人。”由此可见,吕对那些行侠仗义的侠客的赞美与推崇,表现了他对邪恶的深切仇恨,亦从“万里腾空一踊身”的自述中,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剑术和飞腾的武功。

吕洞宾确实非比寻常,他在与恶人对抗时,是非分明,法理有度。

他曾说:“ 剑有道剑、法剑之别

道剑,即指出入无形,杀奸散邪之法;法剑则世俗可见,以术艺治人。”我理解吕氏所称的“道剑”,指的是对恶人,先以道德劝之,启之以情,以法则制之。

通过“无形”的思想情理去引导恶人,劝其改邪归正,停止作恶。

而所谓“法剑”,则是对那些顽固不化的恶人,决然斩之以剑,除去恶势力,维护正道,以保全百姓的利益。

3

吕洞宾“以剑术精通而除恶”,不奇怪的是在许多道观中都有他背负宝剑的塑像,《吕祖志》的卷首也绘有其背负宝剑的图像。

他在多次实践中丰富发展了“三遁剑法”。

在《道教》一书中提到,他“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

从这隐晦的表述中可见,吕洞宾对天遁剑法进行了补充、发展与创新。

他所练的剑法,早已不是初入道时的“天遁剑法”,而是一套经过改良的武功。

虽然吕无法更改“天遁剑法”的名称,因当时社会无法容许,故史书中记录他“改剑术”的文字便应运而生。

而他曾多次在抟斋中,作为道家后起之秀的陈抟,自然不会放过向吕学习剑法的机会。

吕洞宾更新的剑法在道家弟子中一代代传承 ,弟子们为了纪念这位剑术大师,后来将他传授的剑法改名为“纯阳剑法”。

这便是“纯阳剑法”的发展由来。

说“纯阳剑法”是在“天遁剑法”基础上演变而来,并非无稽之谈。

我们从“纯阳剑谱”中的剑术名称中,可以找到“天遁剑法”的影子。

武术界普遍认识到,无论拳术还是器械套路,其名称都与套路动作相应。

例如“通臂拳”,其意为双臂相连,而其动作特点正好体现了这一点;“青萍剑法”意指浮萍飘荡,动作飘忽不定,恰好符合剑术的变化多端。

而“天遁”的“天”,指的是极高的、绝妙的;“遁”则是逃避、隐形,展现于套路中则为巧妙的躲闪、伏藏、逃避之举。

而在“纯阳剑法”中,正好可以见到类似的动作,如“外过门剑”、“献手埋伏”、“旋风剑”、“诈献铜桥”等招式,皆为快速躲闪、隐身隐藏的技巧,充分体现“天遁”的精髓。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动作在任何其他剑法中都未曾出现过,其独特、稀有的特征并非后来者所能虚构。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确认“纯阳剑法”与“天遁剑法”之间的血缘关系。“纯阳剑法”融入了吕洞宾一生的勤奋研究与对抗邪恶的心血,是一套突出攻防搏击、独具风格的实战传统剑法,堪称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