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9
1937年12月11日24时,一道写有“死守南京”的作战命令从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发出。这道名为“卫参作第44号”的命令,由唐生智签署,要求第八十三军和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七师等部队固守光华门等区域阵地,并严令“非有命令不得放弃,违者按连坐法治罪”。这道命令不仅是南京保卫战中的最后一道坚守命令,更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南京保卫战全史》即将首次公开刊发这道命令的原件。这份由日本友人岩松要辅于2007年在日本佐贺县唐津市一家书店里发现,并于2017年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珍贵文物,为我们了解南京保卫战提供了新的视角。
南京保卫战是继淞沪会战之后,中日之间又一场激烈的较量。1937年11月,随着上海的沦陷,国民政府决定在首都南京进行抵抗。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官,负责指挥守城部队。面对日军的强势进攻,中国军队在南京城内外进行了顽强抵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守住南京。
这道“卫参作第44号”命令的公开,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中国军队的作战部署,更展现了中国军人在危急时刻的坚定决心。命令中要求部队“固守”阵地,体现了中国军队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然而,仅仅一天之后,唐生智就奉蒋介石命令下达了撤退令。这一转折,使得南京保卫战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一段悲壮的历史。
《南京保卫战全史》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该书主编、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表示,这本书将从战争史的角度全面记录南京保卫战的31次战斗,力求“让每一滴鲜血开出光荣之花”。书中不仅收录了这道关键的作战命令,还详细记载了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保卫战全史》的编写团队中,有6名年轻学者参与。这些85后学者的加入,为中国抗战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孙宅巍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年轻学者在南京保卫战的研究中尽快成熟起来,相信未来对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属于年轻的一代。
这道“最后一道作战命令”的公开,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更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南京保卫战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它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更是对那段悲壮历史的纪念。通过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人在危急时刻的英勇与牺牲,也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壮。
在纪念南京大屠杀83周年之际,《南京保卫战全史》的出版和这道作战命令的公开,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那段历史,更激励着我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