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古埃及文明大展”满月,上海的创新点燃法老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成员——全国首位AI数字人导览员。这位名为“爱可声”的数字人不仅能够提供多语言讲解服务,还能根据观众的兴趣偏好和参观节奏调整讲解内容,为每位参观者量身定制导览体验。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博物馆展览正在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博物馆热”在年轻人中持续升温。据某短视频平台《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群占比最大。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的数据报告也指出,2021年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过50%。这种现象反映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历史知识的渴望。

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上海博物馆在古埃及文明大展中采用了多种创新技术。除了AI数字人导览,展览还结合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多媒体元素,为观众呈现更加丰富立体的古埃及文明。例如,当观众观看文物时,展览可以同时展示相关的历史场景还原视频,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埃及的生活场景。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观众的感官体验,还大大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语音或手势与数字展品进行互动,提出问题并获得即时准确的回答。这种互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使参观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与传统展览相比,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体验。例如,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亲临”古埃及的金字塔内部,感受古代文明的神秘与伟大。AR技术则可以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展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上海博物馆的创新尝试并非孤例。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数说犀尊”展览就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等多种数字化手段。一些博物馆还结合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形式,推出了“剧本游”等互动体验项目。这些创新不仅吸引了年轻观众,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博物馆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专业性和学术性。正如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吉祥所强调的,博物馆应该加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和历史文化背景,而非一味追求展览的“热度”和“人气”。

展望未来,博物馆展览的创新方向将更加注重知识图谱技术的应用,实现博物馆数据的智慧融合。同时,数据可视化技术将重新定义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理念,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观展体验。个性化文化传播也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契机,让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的生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正在通过不断创新,让历史与现代对话,让文化与科技交融。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展示了古埃及文明的魅力,更展现了博物馆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