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东芝正式退市!外国的“制裁”敲响了警钟?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日本制造业巨头东芝公司近日正式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结束了其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这一决定背后,折射出东芝在经营困境中的艰难抉择,也引发了业界对传统制造业巨头转型之路的深思。

东芝选择退市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摆脱外部董事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干扰和控制。2015年东芝曝出财务造假丑闻后,股价大跌,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为渡过难关,东芝被迫引入外部资金,导致70%的股份被外资控制。此后,东芝的外部董事人数大幅增加,12名董事中一度有10位是有权干预经营的外部董事,占比超过80%。这些外部董事常常各执一词,很难统一想法,导致东芝的经营陷入混乱。

更重要的是,这些外部董事并不真正关注东芝的重建,他们着眼于短期,最重视的是投资收益的改善。有内部人员表示,海外股东行使发言权,常导致东芝的经营陷入混乱。完成要约收购选择退市后,东芝就可以不设外部董事职位,简化股东构成、提高经营决策效率,这些有利于重振东芝。

东芝退市的背景,是其近年来遭遇的一系列经营困境。2006年东芝斥巨资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希望将核电业务打造成核心业务。然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事故,击碎了东芝的“核电梦”。此后多年全球范围内核电订单不增反降,东芝从此一蹶不振,在全球产业迭代过程中逐渐走向衰微。

东芝退市对投资者、市场和东芝自身都将产生影响。对投资者来说,退市意味着失去了参与公司经营和决策的机会。对市场来说,东芝退市将减少一家上市公司,对整个股市的生态有一定影响。对东芝自身来说,退市将有助于其更好地进行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提高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东芝在私有化之后将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据报道,东芝将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功率半导体业务。在低碳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家电、数据中心、产业数字化等各领域对功率半导体的需求不断扩大,这一市场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日本调查机构富士经济预计,2035年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比2022年多出5倍。

东芝的退市之路,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巨头在全球产业变革升级背景下面临的转型困境。它提醒我们,企业需要居安思危,及时布局战略转型,避免让昔日的优势成为转型的负累。同时,东芝的案例也表明,在面临经营困境时,企业需要勇于做出艰难抉择,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企业来说,东芝的退市之路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