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如何走向实际应用?揭秘“大工厂”研发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Image

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实际应用。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中国相关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这一被誉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一项名为“大工厂”的创新系统正在加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进程。这个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完成人形机器人硬件AI设计方案和软件算法的选择,并在高精度环境下进行快速验证,大幅缩短了现有研发周期。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高级工程师陈萌介绍,“大工厂”让AI帮助人类设计机器人,人类只需提供需求场景和任务,AI就能根据这些需求自动匹配执行器和材料,设计出更合理的机器人形态。

然而,人形机器人要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技术难题,如何让具有40多个自由度、体积与人体相近的复杂系统精准完成各类任务,同时将整机成本控制在25万元以内,是当前的一大挑战。其次,应用场景的拓展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正如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所言,“我们不仅要抬头仰望星辰大海,也要低头看看脚下的黄土地。”人形机器人需要找到更多能落地的应用场景,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从工业制造到医疗、家政、教育、娱乐等领域,人形机器人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为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正在多方面布局。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同时,北京、上海等地正在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领域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汇集行业领军企业、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力量,加强技术攻关、产业协作和应用推广。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未来社会变革的重大课题。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社会结构,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