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的书法为什么受到世人推崇?这2个字最能表现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弘一法师的书法,以一个“静”字概括最为贴切。这个“静”字,不仅体现了他书法作品的外在特征,更反映了他内在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艺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精通音乐、美术、书法、篆刻、诗词、戏剧等,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天才。然而,他在39岁那年选择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尤其是书法。

出家前的弘一法师,其书法作品多以碑学为基础,体势较矮,笔锋锐利,充满青春的朝气和锐气。正如柯文辉先生所言:“前期书法,结体稍扁,章法紧凑,笔锋锐利……”这种风格反映了他年轻时的才华和个性。

然而,出家后的弘一法师,其书法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他摒弃了表面的技巧,用笔犹如儿童般稚拙,逐渐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清淡灵静的禅意。这种转变,正如他自己所说:“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这种“静”的境界,正是他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

弘一法师的书法之“静”,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用笔的“静”。他的书法用笔圆融,藏起藏收,全然不见棱角。正如叶圣陶所言,他的书法“蕴藉有味”,给人以含蓄之美。

其次,是结构的“静”。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作品,书写没有棱角,没有波挑,也没有起笔收笔出锋,点画简洁,线条平来直去,结体狭长偏瘦,稚拙中有些羸弱,天真烂漫,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再次,是气息的“静”。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整体上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正如赵朴初先生评价的那样:“无尽奇珍供世限,轮圆月耀天心。”这种“静”的气息,正是他将佛法与书法合而为一的体现。

弘一法师的书法之所以受到世人推崇,正是因为这种“静”的境界。在当今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犹如一股清流,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洗礼。他的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体现。

弘一法师曾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这句话道出了他书法艺术的真谛。他认为,从事艺术创作,必须胸中先有器识,即人格修养。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这种思想,正是他书法中“静”的境界的根源。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技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更在艺术价值上给后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成为了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艺术来理解和实践佛教思想的途径。

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美的追求,更看到了一个修行者对人生境界的探索。这种“静”的境界,正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