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古音的演变:从上古汉语到近古汉语的语言变迁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汉语的语音系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从上古汉语到近古汉语,其变化之大令人惊叹。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演变规律,也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复杂,包含声母辅音、可选的咽化特征、可选的/r/介音、主元音、可选的韵尾辅音、可选的韵尾后/s/或/ʔ/。声母前甚至可以有辅音。这种复杂的结构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简化。

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发生了几个关键变化:

首先,软腭音颚化。部分中古章组字与见组字谐声,可能来自颚化。例如,章母支韵“支”与群母支韵“技”谐声,上古分别为*ke和**greʔ。

其次,响音音变。上古汉语有清响音系列,如/m̥/、/n̥/、/ŋ̊/、/ŋ̊ʷ/、/l̥/,它们在中古的反映分别为晓、透、彻、书等声母。

再次,介音与韵母的变化。三等音节主元音高化,非三等音节主元音低化;端组和部分见影组的三等音节颚化并合流。/r/变为/n/或/j/;/j/在/a/后消失,歌部和鱼部二三等合流;韵尾/ks/变为/s/;/ts/变为/j/,在/a/后也保留。

进入中古汉语阶段后,语音系统进一步简化。隋唐时期,轻唇化现象出现,早期中古汉语唇音接纯三等韵变为晚期中古汉语唇齿音。同时,元音系统也发生了变化,如支韵/i/、脂/i/、之/ɨ/、微/ɨj/合流为/i/;欣/jɨn/、迄/jɨt/与真/in/、质/it/合流。

从宋代开始,汉语官话中入声渐渐消失。宋代大量的韵书仍旧记载了入声字,但学者从宋代人的诗词发现入声正在渐渐消失。第一步是/-k/与/-t/合一,同与阴声韵(-ø,即以元音收尾,并无其他辅音)相配对押,而/-p/与/-m/对押。第二步是/-k/,/-t/与/-p/都变/-ʔ/。最终,入声全部弱化,接近消失。

这些变化对现代汉语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现代汉语的声调系统与古代汉语的入声消失有关。其次,现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系统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例如,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如“佩”、“大”、“从”、“期”、“红”等字的声母,这在其他方言中已经消失。

总的来说,从上古汉语到近古汉语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声母、韵母、声调等多个方面的变化。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塑造了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也为我们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